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2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旭日東升 朝氣蓬勃
 

乍鳴滄海日東升,再唱長安萬戶醒。

風雨何曾迷曉漏,霜天還解散疏星。

誰憐半夜燈前舞,常自衝寒馬上聽。

日山窗呼不起,壯心回首總凋零。

     -明‧文徵明〈四聲詩‧雞聲〉

文徵明是戲曲中俗稱的「江南四才子」之一,其書畫在當時名滿天下,求取者絡繹不絕,甚至有遠從日本來購畫的人。雖然他聲譽卓著,但功名不甚理想,應考九次皆不中,後被薦舉為「翰林院待詔」,即是等待皇上有需求時才詔見的閒官。可惜名氣大,官位卻低,受到同僚排擠,於是文徵明便辭官返回家鄉蘇州定居。

 

這首詩的前半描寫雄雞於黎明時鳴叫,喚醒了沈睡的大眾,猶如無論陰晴寒暑也從不停歇的曉漏(古代計時的銅壺),驅散了夜晚的群星;後半則代入了任官時戰戰兢兢的心情,夜深了還在寫文書,若是詔令下達,冒著風雪也要馬上進宮,而如今窗戶就在床邊,聽見雞叫卻仍不想起身,回想自己的滿懷壯志,恐怕早已銷磨殆盡了。

 

詩中的「東升」是指破曉,即清晨太陽剛從東方升起之時。甲骨文的「東」是一個裝滿物品、兩端捆緊的大袋子,和「橐」(ㄊㄨㄛˊ)非常相似,差別在於「東」裝了物體,而「橐」是中空的,專指袋子。所以東的本義就是指物品,也就是「東西」。不過在商朝甲骨文中已常將「東」假借為方位,可能是因為有些字形很像「日」在「木」中的形象,彷彿朝日出現的狀態,才借指為太陽升起的方向。如今「東」幾乎均指方位,僅剩「東西」一詞還與原始字義有關。

 

「升」的甲骨文是一把烹飪用的匕(ㄅㄧˇ)中有一彎曲的筆畫,此筆畫代表羹湯中的菜肴。「匕」是古代舀取食物的器具,相當於湯匙。由於要撈食物,所以匕勺的容量比「斗」少,因此字形為匕勺中有物的「升」,其意義就是衡量少量液體的多寡程度,它就是容量的標準。在商朝,規範「升」的容量為「斗」的十分之一,若以現代公制換算,當時的「升」約合二百公撮(即毫升、西西),今日的「公升」則是一千公撮。

 

除了用作度量衡標準,後世常用之「升」的字義,其實是引申而來的。因為舀取食物必須從下往上,所以「升」便代表了這樣的動作。值得一提的是,「升」涵蓋所有由下而上的行為,「昇」專指太陽上升或比喻得道成仙,「陞」代表職位或地位的晉級,使用時應多加留意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