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2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燈火紙窗修竹裡

竹子不編不成器,人須琢磨方成材。

                 -行天宮平安心語

 

對文人雅士而言,竹乃高風亮節之象徵,而對早期的華人來說,竹即生活,有竹萬事足。請以本文為竹籤,在歷史中剔出一絲半縷,串起竹與日常點滴。

 

「竹路」中原
 

由於加工容易,故竹藝較木工藝發展得早。最早於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,發現簡單的竹編用具,良渚文化則出土了建築用的竹片、竹條,還有竹籬笆與竹筏等用具,數量大,且已使用較複雜的編織方式。而「竹」的符號與文字,首先出現在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的刻紋上,代表竹子已廣為人用,才需要一獨立的符碼來指稱。

 

伶倫鳳律 絲竹之聲

相傳黃帝曾命樂官伶倫制定音律,為尋找記錄音律的合適材料,伶倫踏上漫長的旅程。某天他疲憊地昏睡在竹林中,夢見黃帝憂心地說:「上古時期伏羲作瑟,女媧作簫,以樂器和上天溝通,也讓人得以歸正自己的心;如今我們卻無法保留這些曲子,伶倫啊!你可願承擔這個責任?」

 

伶倫驚醒,手裡不自覺地抓住一把竹子,他大喜過望,知道這便是最好的材料,接著將竹子削成竹笛,吹奏出音律。此時天邊忽然出現一對鳳凰,雄鳳和雌凰各隨著笛聲鳴唱出不同的音律,伶倫趕忙做了十二把竹笛,與其鳴叫聲相符,最終將十二支笛子按照音階依序排列,為十二律。伶倫獻上十二律,黃帝下令鑄造十二口銅鐘,與此十二音階精準相應。

 

有人認為「笛」為伶倫所制,也有人認為是西漢丘仲所發明,未有定論。笛常見以苦竹、紫竹為材料,「簫 」亦是竹製樂器,形制短者稱「南簫」,多以桂竹、孟宗竹、石竹製成,而細長者稱「北簫」,多以紫竹製作;竹子分節而中空,竹節即是天然的共鳴管,故能發出清越之聲,除笛簫之外,管、笙、竽、箏……皆和竹有關,國樂中所謂八音: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,竹為八音之一,歷來以「絲竹」一詞泛指音樂,其來有自。

知識載體 文化傳播

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曰:「簡,從竹,間聲。」「牘,書版也,從片。」「簡牘」指書寫文字的竹條與木板。《尚書.多士》稱:「惟殷先人有冊有典。」殷商時已知用簡,還將數簡用道繩子連綴成冊;竹簡價廉且取得方便,在紙發明前是重要的書寫載體,而簡牘的「編冊」制度,也影響了後世的書籍制度。

 

製作簡牘要先蒸煮竹筒,用火烤使其脫水,可防日後蟲蛀或變形,稱「殺青」,因過程就像人冒汗,故後世也將竹簡稱為「汗青」;殺青後還得把竹簡削得平整些,才便於書寫,古人通常將初稿寫在青皮竹上,定稿時才繕寫於刮去青皮之竹上,今日定稿或電影拍攝完成,亦謂之殺青。

 

竹簡因笨重而被紙取代,其實竹也可製紙,唐朝已有竹紙的文獻紀錄,至宋朝興起,明代《天工開物》中詳細記載製程,並附有流程圖。與其他紙質相比,竹材的優點是成本低,但抗老化性較差。以竹造冊、造紙,或造毛筆,對保存知識、文化皆有大功,而流傳下來的無數經典,都是作者胸中的淋漓墨,化作千竿竹,多少年來風吹不折,唯聞清風習習,竹露清響。

 

竹製武器 保衛疆土

竹子在武器發展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,史前的人已知用簡易的弓箭打獵,殷商時弓箭是貴族與統治的象徵,而後孔夫子將射箭歸為「六藝」之一,過程中所需的姿態、禮儀、心力和內在修養,皆是君子必備的能力。弓的原料有原木、牛角或竹條,而弓弦由絲綢、皮革或竹子的捻合纖維製成,箭矢原料則有蘆葦、藤條或竹稈;弓箭的改進使得人能在較遠距離捕獵或作戰,亦有更大的穿透力。

 

明朝嘉靖年間,海盜經常進犯沿海城鎮,將領戚繼光奉命戍守浙江和福建,為了對抗海盜,戚繼光研發出「狼筅(音ㄒㄧㄢˇ)」,也稱狼牙筅,亦即長竹稈上綁了很多彎曲的刺鉤,頂端再連接鐵製尖頭,可拉長與敵軍的距離,也比傳統長槍更具防禦性,再搭配獨特的陣法與嚴格治軍,明朝軍隊方能獲勝。

 

人類之間的戰爭需要竹來助陣,人與年獸的抗衡亦然。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正月初一,大家在自家院子裡燃放爆竹,逐退瘟神與厄運。在未有火藥的年代,只能用火燒竹子,使之發出爆裂聲,雖無科學根據,但此舉反映出常民對美好生活之想望;除了「竹報平安」外,我們亦可自我修養,處事以道德為準則,並與人為善,自能受到天地神明的護佑,得享安泰。

「竹夢」臺灣
 

臺灣氣候溼熱、降水量充足,從南到北、從平地到高山,竹子、竹筍都長得很好,玉山箭竹、包籜矢竹皆為臺灣原生種;亦多清幽的竹林祕境,如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、南投縣鹿谷鄉小半天風景區的孟宗竹海……另有六大經濟竹類,桂竹主要產於桃竹苗、南投和花東縱谷地區,孟宗竹生長於南投、嘉義一帶,麻竹以南投、嘉義、雲林為主要產地,而綠竹自基隆到恆春間皆有種植,刺竹和長枝竹則以中南部低海拔區域為主。

 

日治時期,富源株式會社生產、販賣竹筷,成為竹製品量產外銷之先驅,日本一方面從臺灣招聘師傅到京都製作竹器,另一方面在臺南關廟、南投竹山設立竹編研究所。二次世界大戰後,臺灣積極拓展外銷市場,外銷產品以原竹、竹竿、釣竿、傘柄、竹藝飾品為主,當時從事竹藝加工者高達兩萬人,尤以關廟為盛;也因戰後農業恢復,對農具的需求量大增,更帶動竹產業的發展與成長。

 

然而塑膠製品出現後,竹製品幾乎被取代,政府為求轉型,引進竹工機器取代純手工,主要外銷產品轉為椅墊、竹簾、耳扒、杯墊為主;也開始設立竹材加工區、開發竹材加工機器、設立美術工藝科培養人才,竹產業因而蒸蒸日上,西元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年間到達鼎盛,竹製的高級座椅、燈飾、鳥籠頗受國外市場青睞,竹材加工出口值大幅成長。此後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,竹製品產值衰退,好在年輕一輩仍以創意、品質為竹藝附加產業價值,「竹夢」踏實,未來可期。

竹活時光
 

竹饗宴:竹筍乃山珍佳餚,高纖、低熱量、營養豐富,涼拌切丁再淋上美乃滋,就是清爽的涼筍,拌炒、煮湯也相宜,還可晒成筍乾;而麻竹葉可製酒、包粽,原住民削竹為杯,並以桂竹稈做成竹筒飯,竹膜包覆的米飯吸飽了竹香,更添飯香。此外,餐桌上的免洗筷、筷子、牙籤也都是竹之「貢獻」。

 

竹懷舊:只要是想得到的物品,先民幾乎都能以竹製作,桌、櫃、椅、枕、刀、籃、簍、船筏、竹席、斗笠、竹蓑衣、釣魚竿、扁擔、竹馬、竹蜻蜓、花器、蚵架、竹橋、竹杖……較特殊的是竹製長筒狀的抱枕,稱「竹夫人」,陪伴許多人度過炎熱的夏夜;而閩南語稱「母囝椅」的兒童座椅也很別緻,翻倒可給幼齡嬰孩使用,固定幼兒,還能讓他抓住前方圓環玩耍,隨孩子年紀漸長,可將椅子搬正使用。

 

竹民俗:廟宇中求籤所用的「筊杯」,即是將竹根剖為兩塊新月形,而於抽籤所用的「籤」亦是竹製,放於竹筒內,由人抽取。早年民間嫁娶,新娘最大但不可大過天,故出閣要頭遮「米篩」,才不會衝撞天神,並將竹子綁在禮車上,竹子有頭有尾,象徵夫妻白頭偕老,也以竹節代表堅貞守節;而女方嫁妝中的「火籠」,亦由竹編而成,內有陶皿放置木炭,可生火取暖,祝福夫妻感情加溫,薪火相傳。

 

竹建築:原住民會根據居住地的竹種,調整建屋用的竹材,因材施用。厚實的刺竹、孟宗竹用來當作基柱,刺竹帶刺,亦可作為圍籬之用,還會以麻竹編織牆面來防風、防寒;屋體則以竹稈堆疊,或以剖半的竹管交疊,再用藤繞方式固定。蓋屋前以浸泡鹽水或煙燻的方式處理竹材,以防腐蛀。

 

竹創新:隨科技進步,竹的定位轉為「環保媒材」,自生長期開始,對水分需求低,不需農藥與化肥,生長又迅速,本就具有極高的環保效益;而竹纖維可製成環保袋、竹纖維布料等,有效減少汙染。此外,竹炭具有優良的吸附性能,能有效去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和異味,廣泛應用於空氣淨化和水質淨化中;碳化過程中,所產生的煙霧與水氣,蒐集起來便是竹醋液,可驅蟲防蚊,也可製作成清潔用品。

 

竹編美麗人生
 

竹子需經歷去青、剖片、削薄,再受百般彎折,方能編織出可用的良器;正如人生,總要經過世事歷練,才會脫去青澀,變得柔軟、充滿韌性,而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,層層交錯,交織成獨特的人生紋理。在這過程裡,我們的心亦將成為圓滿自足的容器,接納自己,也承載所有可能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