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竹解心虛即我師
穿籬繞舍碧逶迤,十畝閒居半是池。
食飽窗間新睡後,腳輕林下獨行時。
水能性淡為吾友,竹解心虛即我師。
何必悠悠人世上,勞心費目覓親知?
-唐.白居易〈池上竹下作〉
在前言的這首詩歌中,作者表達出遠離塵囂、歸返自然的心志,並且認為「水的本性淡泊,是我的好友;竹的中心是空的,明白虛心的道理,是我的良師」,將竹子比擬成謙虛的人,值得自己效法學習。
竹,和梅、蘭、菊並稱「四君子」,又與松、梅合稱為「歲寒三友」,象徵著虛心、節操、正直、堅貞等美德,還有長壽、祝福、平安、吉祥等寓意。人們賦予竹子極高的道德價值,賞竹、寫竹、畫竹的歷史也十分悠久,接下來,讓我們走進竹影婆娑的蒼翠世界,探索竹文化的精神內涵。
志節如勁竹 昂然參天秀
竹莖是一節一節的,代表人的節操。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云:
人之節,如竹又如月,
廣大與高明,圓容更清潔。
一生直不彎,挺挺欺霜雪。
一勁參天秀,舞風弄明月。
意思是說:「一個堅貞清白的人,他的節操好比雪中勁竹、當空明月,高亮的志節就像天上農曆十五日的月亮,廣大、高明、圓滿、潔亮。堅貞的氣度,如同中通外直的竹子,生來質地堅韌,始終挺立昂揚,不畏霜雪。剛強堅直、秀麗參天的勁竹,在冰冷霜雪中英挺不屈,在明亮月光中迎風起舞。」以竹節比喻人的氣節。
的確,一個有節操的人,就如飽經霜雪的勁竹,歷經百折而不撓,始終都能頂天立地、屹立不搖,在滿天霜雪中,為大地保留了一片茂盛青綠;縱然遭逢困厄,亦如竹子隨風搖曳,仍能保有舞風弄月般瀟灑自如的心境。典型在夙昔, 關聖帝君、關聖太子平、嚴光、娥皇、女英、蘇武、班超等,皆為堅守志節的典範。
堅貞不移的娥皇、女英
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云:「娥英泣竹林,點點斑皆血。」經文中的「娥英」即指娥皇、女英,她們是上古時代聖王「堯」的女兒。
相傳堯帝日漸年老、有意退位時,大臣一致推舉「舜」繼承帝位、治理天下,於是堯帝就將自己的大女兒娥皇、小女兒女英嫁給了舜,讓兩個女兒來觀察舜的德行。出身高貴的娥皇、女英和老百姓一樣,穿上粗糙破舊的布衣,吃簡陋樸質的食物,還要洗衣煮飯,並且跟著舜一起下田工作,但兩人完全不以為苦。
後來,舜的德行獲得肯定,堯帝將帝位傳給了舜,娥皇、女英也協助舜治理天下,老百姓都讚美她們聰慧明理、品行貞潔、處事仁厚,為世上女子的表率。
舜即位第三十九年,為了體察民間疾苦,南下巡查,到了「蒼梧」(今湖南與廣西交界處)不幸崩逝;隨後而來的娥皇、女英趕到當地,卻已來不及見舜最後一面,兩人悲痛萬分,在無盡哀思中流下的血淚,灑在湘江畔的竹子上,留下永不磨滅的斑斑痕跡。她們逝世後,老百姓奉這兩位深情又品格高尚的女子為湘江之神;那些染上兩人淚水的竹子,後人就稱之為「湘妃竹」。
娥皇、女英與舜帝的夫婦之情,堅貞不移;而無論身為妻子,還是身為天下百姓之母,都能堅守良善品格、貫徹倫理道德,照顧家庭和百姓,此心始終不變,如同竹子一般高尚有節,是真正的「母儀天下」。
堅守信念的蘇武
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云:「即如蘇武杖,數有十二節。」經文提到的「蘇武」,在北海牧羊了十九年,手持代表漢朝特使身分的竹製符杖,竹節共有十二節。
蘇武,字子卿,受到漢武帝重用,領導一支使節團出使匈奴。在出發前往匈奴當天,蘇武手中握持代表漢朝使節的信物-以竹子製作、旌毛裝飾的「漢節」,帶領一百多人,滿懷守護邊疆和平的雄心壯志,踏上旅途。 千里迢迢來到匈奴,使節團的任務原本都很順利,未料蘇武的部下竟與匈奴的叛軍勾結,匈奴首領為此大為震怒!經過一連串的波折後,蘇武一個人被流放到北海(現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)邊,匈奴人給了他幾頭公羊,為難蘇武,只要這些公羊生了小羊,就會放他回去。北海天寒地凍而且幾乎無人居住,蘇武只能抓野老鼠、找野草充飢;在這些孤獨而看不到盡頭的日子裡,唯一陪伴他、片刻都不離身的,就是他從漢朝帶來的那一根漢節。
後來漢武帝駕崩,蘇武知道後,面向南方大哭,還因為太過悲痛而吐血。漢昭帝繼位後,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有了改善,蘇武終於得到釋放。從意氣風發到白髮蒼蒼,十九年的折磨,帶給蘇武滿身的病痛與創傷,卻從未摧毀他的意志;當蘇武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故鄉時,手中一直緊握著的,仍是那一支代表漢朝使節的信物,雖然上面的裝飾早已磨光,但是蘇武那堅守信念的氣節,至今仍然在歷史的洪流中閃耀,不曾消失。
對漢朝的忠誠和付出,是蘇武最堅信、最盼望實踐的理想和價值,亦即他的「信念」,所以近二十年的光陰,對蘇武而言,不是消磨、不是犧牲,而是奉獻、是心甘情願的承擔。蘇武用他的一生告訴世人,人的生命很脆弱,卻能以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,超越一切困境;而這樣對信念的堅持與勇氣,就是「節」的最高展現。
蒼翠擬龍形 秋聲萬戶竹
除了象徵君子品德外,竹子也呈現高雅脫俗的丰采,深獲文人墨客及藝術家青睞,成為文藝作品的重要題材。
根深屹立 四季長青
古典詩歌中經常可見竹子的身影,舉例來說,宋朝蘇軾〈於潛僧綠筠軒〉「可使食無肉,不可使居無竹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」之句,強調日常起居不可缺少植竹的雅趣;清朝鄭燮〈竹石〉亦為詠竹佳作:「咬定青山不放鬆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。」竹根深入地底,極為牢固,即使風勢再強,依然屹立不搖,此詩藉由竹子的韌性,彰顯君子的堅毅高潔。
而竹子還有四季長青的特質,諸如唐朝裴說〈春日山中竹〉:「數竿蒼翠擬龍形,峭拔須教此地生。」孟浩然〈夏日南亭懷辛大〉:「荷風送香氣,竹露滴清響。」李頎〈望秦川〉:「秋聲萬戶竹,寒色五陵松。」王維〈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〉:「隔牖風驚竹,開門雪滿山。」描繪出竹子的四季風情,著實美不勝收。
胸有成竹 形神兼備
不讓詩人專美於前,自古以來也有許多畫竹的名家,例如宋朝的文同 ,字與可,歷任洋州、湖州的官職,人稱「文湖州」。洋州城北有篔簹谷(篔簹,音ㄩㄣˊㄉㄤ,一種竹子),文同常到此處觀察竹子的生長情形和姿態變化,畫竹的技藝日益精進。他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、向背,開創墨竹畫法的新局面,有「湖州竹派」之稱,受他影響的人很多,包括了大文豪蘇軾。
文同過世後,有天蘇軾曝晒書畫時,找到了文同贈與的《篔簹谷偃竹圖》,睹物思人,寫下〈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〉,提及文同關於畫竹的見解:
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,執筆熟視,乃見其所欲畫者,急起從之,振筆直遂,以追其所見,如兔起鶻落,少縱則逝矣。
大意是說:「畫竹之前,心中必須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,然後心手相應、快速作畫,如此才能將竹子生動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。」這段文字被視為古代重要的繪畫理論,後演變為「胸有成竹」這句成語,流傳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