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坐看青竹變瓊枝
六出飛花入戶時,坐看青竹變瓊枝。
如今好上高樓望,蓋盡人間惡路岐。
-唐.高駢〈對雪〉
高駢是晚唐名將,雖以戰功見稱,但其詩文俱佳,這首七言絕句便是他年輕時的作品。詩的一二句描寫大雪紛飛的情景,隨著六角形的雪花結晶不斷飄入門庭,原本的青竹也漸漸變成白色玉枝般潔淨無瑕;三四句則藉由登高望遠,目光所及之處皆為白雪所覆蓋,哪怕是人間險惡的岔路也失去了蹤影,表達出他想要剷除世間所有不善之事的願望。
青竹雖成了瓊枝,仍傲然挺立;白雪美好純潔,而填補了世道的不平。高駢借物、借景抒發本身的志節與抱負,堪稱寓意深遠的佳作。「坐看青竹變瓊枝」這一句,直將竹子凌霜雪依然生生不息的特性描繪得淋漓盡致。
似樹非樹 是草而巨大
竹是禾本科中一支龐大的類群,將近一千兩百個物種。竹子高聳直立,雖然具有樹木的形態,但卻不是樹,而是最巨大的草。因為竹竿沒有「形成層」,無法像真正的樹木一樣愈長愈粗,所以也不會有年輪。當竹節外部的鞘皮(即籜)脫落之後,竹竿的直徑就不會再增加了。
以演化的角度來看,竹子是相當成功的植物。首先,竹子自兩百多萬年前出現以來,從溫帶至熱帶,除了歐洲和南極洲以外,其餘各地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。
其次,竹子從草的本質發育出具有木本特性的竹竿,而能超越草本植物生長高度的極限,有些種類可以長到三十五公尺以上,甚至比許多真正的樹還要高大。
最後,竹子為了迅速繁衍,只要水分充足,其地上莖在一天之內就可以長高四十公分;同時除了頂端能生長,地上莖的每一分節處還可以長出枝葉,而根狀莖(即竹鞭)的分節處則能萌發成其他蔓延的竹鞭,以及伸出地表的竹筍。因此往往只要一株竹子,便可以生長為成片的竹林,堪稱生物界的偉大傳奇。
形成層 |
---|
為木本植物中縱向貫穿根和莖的一層組織,介於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。經由細胞不斷分裂,向內形成木質部,向外形成韌皮部,而使得植物的莖和根能持續生長並加粗。 |
繁衍力強 開花即重生
竹子喜歡潮溼的氣候,所以充沛的雨量正適合它們發育、成長,每當大雨過後,成片的竹筍便會冒出地面,迅速向上生長,成語「雨後春筍」即形容如此大量湧現、蓬勃發展的現象。
相較於對水分的敏感,竹子耐受氣溫變化的能力則較好。除了極寒地帶,例如高原和高緯度區域,竹子無法生存;其他雨量穩定之地,竹子通常都能欣欣向榮、長青不凋,還可以禁受冬季時的霜雪。 若細究其原因,可能還是與竹子的特性有關。一株竹子並不是單一的生物個體,它其實是地下竹鞭伸出地表的「枝葉」,真正的「母體」是其竹鞭。所以就算某一株竹子斷裂、枯萎,只要母體仍完好,等到氣候適宜或雨水充足之時,馬上可以長出新筍,未來蔚然成林。
由於竹子以竹鞭為本而繁衍,因此大多數時候都是行無性生殖。筍農一般是在初春時節,將某節已長有竹竿的竹鞭切斷,然後再把此段竹鞭種植於另一處,那麼到了夏天,此竹鞭便又會冒出新筍了。 作為禾本科的成員,照理說竹子也應會開花結穗才是。不過竹子卻很少開花,甚至在開花結穗之後,只要是源自同一竹鞭的竹子,就算已經分開生長,無論距離多遠,均同樣會在開花之後,枯萎而亡,彼此間似乎有超越時空的連結。文獻曾記載,民國廿二年,浙江嘉興的竹林開花,而先前移植於安徽六安的同源竹林也全部同時開花,然後兩地竹林同樣枯萎。目前還未能確知其成因,推測可能是相同基因中的「生物時鐘」機制。
根據植物學家研究,竹子的開花週期約在四十年至一百二十年之間,依物種不同而有差異。其實竹子是顯花植物,也就是種子植物,以種子繁衍後代本來是自然狀態,而無性生殖有如複製一般,分出去之植株的基因完全和母體一樣。雖然從繁殖時程來看,無性生殖會比開花結穗快速,也容易成長,但若是遇上環境變遷,如長久的乾旱,或是因為過度集中生長,造成土壤愈來愈貧瘠,那麼相同基因的植株就比較難以承受這樣的衝擊。於是以開花結穗的方式,重新造就下一代的基因,產生變化,或許下一代便可以因應外在環境的挑戰,使其族群可以更強大。
這種改變,就是地球自有生命以來一直源源不絕的動力,我們稱之為「演化」。竹子開花或許意味個體的消逝,但卻是該物種為了綿延族群、絕境求生的契機。當竹子結穗後的「竹米」落地發芽,來自於祖先的生命便就重生了,它既承載不同親代的原本基因,同時也融合為全新的組成,物種仍能世世代代不停息。
有竹一部 字字有因緣
季風亞洲的氣候溫和溼潤,為竹子理想的生存環境,因此它們在此發展得最為昌盛,從庫頁島至印度次大陸,約有九百多個竹子物種在此生長、繁衍,超過整個竹子家族的四分之三,竹子可說是整個季風亞洲的代表性植物。尤其在中華文化中,竹子於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沒了它們,似乎一切都索然無趣。誠如蘇軾所言:「可使食無肉,不可使居無竹,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……」真是最貼切的注腳。
因為古人如此看重竹子,於是在漢字中,許多字以「竹」作為部首,從竹子的部位、形態、種類,乃至用竹子做成的各種器具,各有各的用字。先來看「竹」的甲骨文,描繪的是兩枝下垂的竹枝和葉子的形貌,代表竹類植物,是相當傳神的象形字。到戰國以後,為了讓字形結構看起來比較工整,原先連在一起的竹枝就分開為獨立的兩枝,這是現代「竹」字的來源。
另外,還由「竹」衍生出另一字:个,造字的原理就是一枝竹,意思為單獨的事物,為指事字。「个」在戰國時某些地區的字音可能與「固」相同或近似,於是又有「箇」字,同樣與竹有關,也是指單獨的事物,但變成形聲字了。後世所用的「個」或許是從「箇」演變來的,不過「竹」已被「人」取而代之了。
其次值得一提的是「竺」,與「竹」同音,三國時的張揖在其編纂之百科詞典《廣雅.卷十》中稱:「竺,竹也。」據清朝語言學家王念孫注釋:「竺、竹同聲字。方言有重輕,故又謂竹為竺也。」可知「竺」原是不同地區對「竹」的稱呼。不過隨著近代生物學的發展,「竹」、「竺」雖是同類,但又賦予了「竺」特別的涵義。竹子的千變萬化,真不只是在生物特性與族群繁多兩方面,在文字中一樣是日新月異呢!
情趣盎然 俯拾山水間
臺灣因有北回歸線穿越,加上地形起伏大、高山多,因此兼有溫帶、亞熱帶、熱帶各型氣候,使得各種類竹子都能在此繁衍生息。從平地上的麻竹、綠竹,到山坡或丘陵的桂竹、孟宗竹,甚至是海拔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,都可以見到竹子的蹤跡。尤其是玉山箭竹,生長的海拔極限能到達三千八百公尺,實在令人驚歎。由於常能見到竹林,連帶使得臺灣有許多與「竹」相關的地名,如竹圍、蘆竹、新竹、竹山、箭竹坑、竹仔崙等。
竹子以其自身獨有的特性,在大自然中寫下耀眼的篇章,而它仍然含蓄內斂:中空有節,從不張揚,卻又如此卓然直立;數十年才會綻放的穗花,悠悠然向世界告別,而又重新啟動下一輪的生命樂章。竹子所能給予我們的,不只是滿足生活所需,更有智慧的啟發與品格的學習。下一回,當您走訪臺灣各地的自然景點時,不妨領略一下那兒的竹林風情,相信在滿足視覺的美感之餘,也一定會有許許多多心靈的悸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