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1期

【動靜皆宜】

淚 閃閃發光

從我流出的眼淚裡/許多花兒都盛開了

而我的嘆息化成了/夜鶯的合唱

        ―德國詩人 海因里希‧海涅〈從我流出的眼淚裡〉


 

哭泣,是複雜的分泌運動現象,也是嬰兒釋放訊息、成人宣洩情感的方式。而淚水更是力量,釋放壓力,帶走憂傷;哭泣並非軟弱,正視情緒,是堅強的第一步!

分「淚」-三種眼淚
 

淚液是人體血液中的水分,自淚腺泌出,其中包含了蛋白質、酶、氮和鹽分,所以嘗到眼淚時總帶點鹹味。而流淚的原因包括生理性流淚,眼睛藉由淚液溼潤眼球,避免乾眼症;再者,是反射性流淚,如切洋蔥、沙子飛進眼睛裡;最後則是情緒性眼淚,我們會因悲傷、憤怒、恐懼而哭,也會喜極而泣。

 

情感性眼淚富含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催乳素,這或許是哭過便覺得輕鬆些的原因,專家認為情緒性哭泣是人類進化的轉捩點,我們不僅會因自身的情緒而哭,也會同理他人的情緒,並在流淚後得到情緒上的滿足。流淚通常還會伴隨其他生理反應,如心跳和呼吸加速,某些動物也會落淚,但牠們不會流下情緒性眼淚,而是會以其他行為表達傷心,比如嘶叫、停止進食等。

各有各的淚水
 

因情之所至而掉淚,似乎是人類的共通點,但隨國情不同與歷史發展,各國表現也大異其趣。俄羅斯諺語:「莫斯科不相信眼淚。」在寒冷的莫斯科,眼淚被視為懦弱,人人都得自立自強。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,英國人肯定眼淚是真情流露的表現,當時的報章雜誌因而愈發煽情;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爆發,主流社會開始批判哭泣,英國人的性格亦轉趨理性、克制。

 

印度的元旦被稱為「痛哭元旦」,因為他們感嘆時光易逝,所以在這天抱頭痛哭;另外,他們特別包容嬰兒的啼哭,就算嬰兒在電影院爆出哭聲,任何人都不會生氣或譴責孩子的父母。向來樂天的泰國人,最忌諱在公共場合大哭、大笑,而守禮的日本人,在任何場合上都會壓抑淚水。韓國人則選擇盡情釋放,把「愛哭」定義為深情,在歌謠與文學上常有流淚的表現,並善以蟲鳥的鳴叫比喻哭聲。

眼淚是珍珠
 

至於壓抑的華人社會,常聽見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、「寧可流血不流淚」等話,並視哭泣者為「弱者」;但孟姜女能「哭倒」長城,顯然哭泣被暗喻為力量。流淚可獲得外界幫助、與所愛之人建立連結,也可自我安撫,而每次度過情緒洪流的衝擊,正是一點一點地增加勇氣。

 

淚流滿面不是脆弱,而是堅強得太久。我們要堅信自己有「復原」的能力,也要學著調節情緒,並在閃爍的淚光中看見、理解、涵容自己;當走過那段艱辛的路,就會發現淚水不但洗滌了心靈,更發出珍珠般柔潤的光澤。

 

哭婆的故事
從前有位被稱作「哭婆」的老嫗,時刻都在哭泣,路人問她為何而哭,老嫗答:「我的大女兒在賣草鞋,小女兒在賣雨傘,不管天氣好壞,她們總有一人要損失,叫我怎麼不難過?」
路人笑著說:「人生如同一條繩索,福禍總是互相纏繞,妳與其繞著不幸打轉,不如在天氣好時,想想大女兒的草鞋生意興隆;倘若雨天,就想小女兒的雨傘賣得可好了,這樣天天都有值得開心的事情了!」

 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