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裡行間】
迂迴曲折 柳暗花明
野橋曲折渡千回,古寺懸知水面開。
一夜寒聲喧客枕,卻疑風雨轉山來。
-宋‧韓元吉〈宿石橋聞水聲〉
韓元吉是南宋文學家,與陸游、范成大、朱熹、張孝祥、辛棄疾等人經常以詩詞相唱和,著作甚豐。這首七言絕句是韓元吉某次尋訪古寺時所寫,描繪山林間曲折漫長的小徑,為了跨越溪流,路上有一座又一座的小橋,感覺好似渡過了千百次河水,終於在一處開闊的水潭附近看見這座古寺;然而借宿寺中時,寒夜裡的各種聲響,如鳥鳴、蟲聲等此起彼落,讓他未能好眠,甚至在半夢半醒之間,還以為是山上起了大風大雨呢……
簡短的二十八個字,韓元吉生動地刻劃出深山野林的隱祕感,迂迴宛延的路途引領著他尋幽訪勝,而我們也隨著作者的視角,瞥見那柳暗花明的寺廟。至於夜晚擾人清夢的聲音,最後則以風雨將來的臨場感,讓我們領受那磅礴的氣勢。隨著文字層層推展,讀者的感官也從視覺到聽覺,一切猶如身歷其境般沁人心脾。
「曲折」原形容拐彎或迴轉的狀態,後來也引申形容事物的隱情或人生的不順遂;總之,就是平直、順利的相反情況。此詞之涵義來自於所組合的二字。
甲骨文的「曲」為象形字,描繪的是一件有九十度彎角的器具,器物上有花紋,可能是用竹子編成的籃框;另有學者認為這是一把具有直角的彎尺,上面的線條代表刻度。其實無論是彎狀器物或是彎尺,均以物體的側面樣貌來表現「彎」的概念。
戰國以後,「曲」出現不同寫法,變成類似盛裝東西的器物外貌,一樣有「彎」的形態,傳達的也是「彎」的意涵,即《說文解字》所稱:「象器曲受物之形。」今日字形便由此轉化而來。「曲」當本義時為「不直」,讀ㄑㄩ,常用來形容偏邪、不正的人事。另外,由於彎物有宛延、綿長之感,而連綴成章的音樂正符合這樣的狀態,所以就用「曲」來指稱有音調變化的樂歌,此時讀ㄑㄩˇ。
「折」的甲骨文是一把長柄大斧(即斤)將樹木砍成兩截的樣子,為會意字,其義就是「斷」。砍斷的木材,本來寫成「木」字的上下兩半,後來演變成上下兩個「屮」(ㄔㄜˋ),字形開始發生轉變。到了戰國,有人又將代表「已斷掉」的兩個「屮」連接起來,於是逐漸訛寫成「扌」(即手),結果就成為今日的「折」,可惜原始的「截斷」字形便如此消失無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