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元宵佳節慶團圓
鼓聲響處笑聲譁,奪得標歸春興賒。
隱隱靈機相感觸,文人韻事有何加。
-黃守謙〈元宵戲詠〉(節錄)
農曆正月十五日的「上元節」,民間往往俗稱「元宵節」,又叫作「元夕」、「燈節」、「小過年」等,是備受重視的傳統節慶。
元宵夜是春節的最後一晚,亦為一年首個月圓之夜,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共度佳節,像是前言所引的古典詩,描述在燈謎大會上,當飽讀詩書的參加者靈光乍現、猜出謎底時,現場立刻響起鼓聲,圍觀民眾也叫好喝采,四處笑語喧譁,而大獎得主於返家途中依然歡欣雀躍不已,將早期臺灣社會慶祝元宵節的情景,帶到我們眼前。
那麼,元宵節起源為何?除了猜燈謎外,還有哪些習俗與食俗?背後又蘊含著什麼意義?接下來,美好夜晚徐徐展開,請和我們一起歡聚「鬧」元宵吧!
點燈敬神 歲歲平安
關於元宵節的由來,歷來說法很多,其中極為關鍵的源頭之一,就是正月十五日為「上元天官大帝」聖誕,廟宇會點燈恭祝聖誕無疆,自唐朝起更加注重此日的祈福儀式,朝廷皆正式祭拜,在年初祈求整年的好運;也有研究指出,元宵賞燈可追溯至更早的漢朝,提倡佛教的東漢明帝,下令皇宮和佛寺皆於正月十五日夜晚燃燈供佛,士族、庶民也要掛燈表示崇敬……從宗教、朝廷擴展到民間各地,逐漸形成盛大的賞燈節日。
心繫蒼生 思念家人
在老百姓家中,當孩子好奇地問說:「為什麼要過元宵節呢?」長輩則會將傳說故事娓娓道來,為燈節更添一分動人色彩。
相傳遠古時代,有位獵人不慎犯了錯,天神為此震怒,決定在正月十五日降下天火予以懲罰。天神之女不忍蒼生受到牽連,悄悄下凡示警,並且要百姓於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這三日,家家戶戶懸掛燈籠、點燃鞭炮,村裡也要施放煙火。到了十五日當日,天神看見世間一片火紅,以為天火已降,便不再追究了。後來每年的正月十五日,人們仍會藉由燈籠、鞭炮與煙火,來紀念久遠以前平安躲過災難的日子。
而「元宵姑娘」的故事,同樣廣為流傳。據說漢朝的時候,有位名為元宵的宮女,做湯圓的手藝不同凡響、人人誇讚,有一天,著名的大臣-東方朔卻發現她滿面愁容、潸然落淚,追問之下,元宵終於說道:「每到過年,家人都很喜歡吃我親手做的湯圓,真的很希望能和他們見上一面……」東方朔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元宵做出來的湯圓特別美味,是因為其中飽含著思親之情哪!他深受感動,決定幫助元宵達成心願。
然而,礙於宮廷規定,元宵不能出宮,她的家人也無法入宮,這該如何是好呢?當時街頭巷尾有「火神君將在正月十五日火焚京城」的傳言,鬧得人心惶惶,他順水推舟把握時機,向皇帝獻上主意-這天晚上,每戶人家都要以湯圓敬拜火神君、在大門口掛上花燈,再滿城點鞭炮、放煙火,並且大開宮門與城門,讓宮裡與城外的人都能上街賞燈,火神君獲得供奉,又目睹這般紅光滿天、熙熙攘攘的景象,相信會打消降下火劫的念頭。
皇帝採納東方朔的建議,下令立刻照辦。東方朔還得到皇帝首肯,讓最會做湯圓的元宵提著燈籠,後面跟著一群手捧湯圓的宮女,穿過大街小巷來敬奉火神君,元宵就趁此機會與入城的家人久別重聚,終於得償宿願。就這樣過了一夜,京城果真安然無事,於是每年皆比照辦理,從此相沿成習。因為宮女元宵所做的湯圓最好吃、最具代表性,所以大家就把湯圓也稱作「元宵」,上元節也稱為「元宵節」了。
元宵傳說固然純屬虛構、充滿戲劇張力,卻也反映出人們心底最真切、最平凡的企盼:祈願災厄遠離、天下太平,百姓安樂、闔家團聚,歲歲年年,吉福綿綿。
千樹銀花 滿天星雨
元宵節的習俗,是隨著歷史持續發展的。東漢末年至隋朝初年,作為節日的元宵節初步形成。到了唐朝,元宵燈期約三天,皇宮裡、街道上處處張掛彩燈,還要建立巨大的燈樓、燈柱、燈輪和燈樹等,賞燈活動已相當興盛。
宋朝的燈期延長為五天,燈的呈現方式與造型更為繁複多樣,辛棄疾的詞作〈青玉案‧元夕〉:「東風夜放花千樹,更吹落、星如雨……一夜魚龍舞。」就描寫出燈火猶如千樹銀花、滿天星雨,以及魚燈、龍燈等各式花燈舞動的景象,著實賞心悅目。此時還興起猜燈謎的益智遊戲,把寫著燈謎的紙條黏貼於燈籠上,猜中者可獲贈獎品,深受民眾喜愛。
明朝時,自初八夜開始點燈,謂之「上節暝」,一直到十七日的夜晚才落燈,一連張燈十夜,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,朝廷每每集合能工巧匠,製作出各式各樣、數量眾多的精緻彩燈,舉辦規模盛大的元宵燈會,還曾別出心裁地在秦淮河燃放萬盞水燈,營造出歌舞昇平的盛世氣象。至清朝,節期雖縮短為四至五天,但增加了舞龍、舞獅、跑旱船、踩高蹺、扭秧歌等民俗表演,並且施放絢麗煙火將慶祝活動推向最高潮,極為熱鬧繁華。
除了逛燈會、看表演外,人們按照慣例,會在門口掛上花燈,大人也要陪伴孩童提燈籠、燃爆竹等,更要全家人同桌分享元宵、年糕、餃子等美食,沉浸在節慶氛圍中。
闔家團圓 生活圓滿
在上述「元宵姑娘」的故事裡,元宵即為湯圓。明朝劉若愚《酌中志.飲食好尚紀略》記載,元宵「其製法用糯米細麵……即江南所稱湯圓也。」以及清朝徐珂《清稗類鈔.飲食類.湯圓》:「北方人謂之曰『元宵』,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,然實常年有之。屑米為粉以製之。」均認為北方的元宵就是南方的湯圓。
元宵和湯圓,外形皆為圓形,也都以糯米製成,因此容易誤以為兩者是一樣的食物,然而,只要細加分辨,就會發現它們大不相同,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做法-元宵是「搖」出來的,湯圓則是「搓」成的,口感自然各具風味。
傳統上,元宵是中國北方元宵節的應景食物,湯圓則是中國南方冬至的應景食物;而在臺灣,或許是因為元宵不易購得,湯圓則購買方便且種類多元,所以許多人在冬至和元宵節都吃湯圓。儘管元宵和湯圓有所區別,但圓圓的形狀同樣象徵著「闔家團圓、生活圓滿」,寄託了人們對於幸福未來的嚮往。
遊臺灣 鬧元宵
迎接元宵,臺灣各地不僅承襲傳統,更發展出獨特的慶賀方式,例如各地方政府輪流舉辦的「臺灣燈會」、新北市的「平溪天燈」、臺南市的「鹽水蜂炮」、臺東市的「寒單爺出巡」、澎湖縣的「乞龜」等,大家一起熱鬧熱鬧!
平溪天燈 天燈,又名孔明燈,相傳起源於三國時代的諸葛武侯,當時諸葛武侯被困於平陽城中,無法與外界聯絡,於是發明了大型燈籠,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,讓燈籠飄浮於空中,藉以傳遞軍情,流傳至民間則成為百姓向上天祈求的媒介,後也流傳到日本、泰國等地。
天燈在新北市平溪地區施放的由來,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,在這個偏僻山區開墾的居民,不堪盜匪作亂騷擾聚落,多數人因而避居於深山之中,等到危機解除,留在聚落的人便以天燈當作「報平安」的信號,通報避難的村民返家。後來時局安定了,放天燈仍被保留下來,變成地方民俗,村民將祈福、許願的詞句寫在天燈上,在上元節施放以「上達天聽」,懇請上天保佑闔家平安、諸事順遂,因此天燈又被稱為「祈福燈」或「平安燈」。
平溪一帶,是政府唯一認可能夠安全放天燈的地方。每年元宵節,依循「新北市天燈施放管理辦法」的規範,天燈帶著眾人的祈願飛向天際,「千燈齊放」的風景相當壯觀美麗。 最後,願大家將共度元宵節的美好,延續到接下來的每一天,親友和樂團聚,未來光明燦爛!
「搖」元宵 「搓」湯圓
元宵 | 湯圓 | |
---|---|---|
別稱 | 麵繭、粉果、湯餅、圓不落角 | 湯糰、圓仔、米圓、湯丸、圓粄仔 |
外皮 | 原料為糯米 | 原料多為糯米,少數採用黃米 |
內餡 | 通常包餡,餡料為素食的固體甜餡料 |
|
做法 | 先將餡料搓成許多圓形餡粒,或切成小方塊,放在鋪滿乾糯米粉的扁大籮筐中,再搖動籮筐,使糯米粉均勻地黏在餡上,續沾水後再搖,如此重複數次,就能「搖」出元宵 | 用糯米粉加水揉成糰,包入餡料後,用手不斷「搓」揉成湯圓 |
特點 | 表皮較凹凸不平,含水量較低,口感較有嚼勁 | 表皮較光滑平順,含水量較高,口感較為細膩黏口 |
代表地域 | 中國北方 | 中國南方 |
主要節慶 | 元宵節或新年 | 元宵節或冬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