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天官大帝降祥雲
福被萬靈,主眾生善惡之籍;
恩覃三界,致諸仙升降之司。
-《三官大帝感應妙經.上元天官大帝寶誥》
農曆正月十五日為「上元天官大帝」聖誕,又稱作「上元節」。天官大帝職司考校眾生的善惡功過,以定罪福;凡是一心向善、勇於悔改者,皆能蒙獲天官大帝賜福。同時,天官大帝的恩澤也廣施天、地、人三界,可以察核眾神與萬靈的作為,因此神格崇高,普受世人所敬奉。
三官信仰 淵遠流長
天官大帝為三官大帝之一,而三官大帝就是天官大帝、地官大帝、水官大帝的合稱,俗稱「三界公」,起源於遠古先民對天、地、水的自然崇拜。在《儀禮.覲禮》中曾記載:「祭天燔(ㄈㄢˊ,焚燒)柴,祭山丘陵升,祭川沈,祭地瘞(ㄧˋ,掩埋)。」可知在戰國時期,已發展出一整套由君王親臨敬拜天、地、水的禮儀:即祭天曰「燔柴」、祭地曰「瘞薶(ㄇㄞˊ)」、祭川曰「浮沈」。不過當時祭祀天地水只有君王才能為之,並未普及到一般庶民百姓。
東漢時,張道陵天師將祭祀天、地、水三官的儀式帶入民間,作為替信眾消災祈福的方法,稱「三官手書」,即書寫一式三份的懺文,載明信眾姓名,並表示願意懺罪及悔改,分別放置山巔、埋藏地下、沈入水中,象徵將災厄交付於天地水三界,以求得運途平安。可知最遲在東漢末年,三官已是民間常見的信仰。 魏晉南北朝以後,「三官信仰」日漸鼎盛,並與「三元」(即上元、中元、下元)相結合而成為地位崇高的大帝。在行天宮寶經《三官大帝感應妙經》中便說明了三位大帝的名稱及職掌:「上元一品賜福天官,紫微大帝;中元二品赦罪地官,清虛大帝;下元三品解厄水官,洞陰大帝……三元主宰三百六十應感天尊。」三官大帝除了統御眾神明,亦為世人賜福、赦罪、解厄。
在另一本道家經典《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》裡,還記載了三官大帝下於人間,考校天上地下、三界十方萬類種種功過的日期:上元天官於正月十五日、中元地官於七月十五日、下元水官於十月十五日,稱作「三元日」。唐、宋時期,將正月、七月、十月的十三日至十五日訂為「三元齋日」,期間禁止殺生、斷刑事案。此後,直到現代,雖然形式略有差異,但三元日都是民間重要的節日,歷久不衰。
三官信仰源自於遠古先民對大自然的崇拜,逐步轉為君王公侯禮敬天地水的儀式,最後深入一般百姓的生活,演變成「修德造福、反省止惡、遠離災厄」的傳統習俗,其中所蘊涵的無言教化,正是維繫千百年來人倫義理的重要力量。
澤被百姓 福蔭後代
三官信仰由來已久,而關於三官大帝的來歷則有不同說法。如今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記載,見於明朝的《歷代神仙通鑑》,書中提到:
三官是由元始所生,元始吸取始陽九氣、清虛七氣、晨浩五氣,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從口中吐出長子上元,即為上元節;七月十五日吐出次子中元,即為中元節;十月十五日吐出三子下元,即為下元節。後來,元始為了磨鍊兒子的道氣,於是命三元下凡,上元降生至仁的堯帝、中元降生墾地的舜帝、下元降生治水的禹帝。三元有功於天地,因此敕封三官大帝。
由此可知,天官大帝能賜予人間福祉,因此降生為至仁的堯帝,勤政愛民,禮賢下士,以德治國,讓人人安居樂業,並開禪讓之風,傳帝位予舜。地官大帝校定世人善惡及赦罪之事,眾生若能虔誠祈求,懺悔前非,將可獲得赦免、解脫,因此降生為至仁至孝的舜帝,耕田孝親,後來得到堯帝的賞識,受禪而當了天子。水官大帝職掌江河湖海水域萬靈之事,上解天災、下度生民,並考校眾生功過禍福,世人若改過遷善,就可消災解厄,因此降生為勤勉仁慈的聖王大禹,愍念蒼生,殫精竭慮整治黃河洪水,不辭辛勞,終於治平水患,讓百姓重獲安樂,獲得舜帝的信任、器重與禪讓王位。
堯、舜、禹被奉為三官大帝,其實是出自於民間百姓對先聖先賢的敬仰與尊崇。當三位聖君昇天成神,世人緬懷其美德,於是紛紛祭拜以求福蔭,並傳頌這份澤被後代的豐功偉業,永誌不忘。若能進一步勉勵自身,效法三官大帝造福世人的精神,猶如顏回所言:「舜何人也?予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!」(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,那麼不僅能提升本身的志業和道業,還能為社會、國家帶來幸福與安康。
天官巡行 福氣滿滿
天官大帝為三官之首,也是一般人經常敬拜的神明。由於相傳天官大帝會在正月十五日下到凡間賜福,所以古時每逢農曆新年,家家戶戶會在廳堂懸掛「天官賜福」的年畫,希冀天官大帝護佑平安吉祥、福祿圓滿。這些年畫經常描繪天官大帝位居紫微宮,慈眉善目,五綹長鬚,頭戴冕冠,身穿黃龍袍,手執朝天笏或如意,巍然坐在檀香金龍椅上,一派雍容華貴樣貌,令人如沐春風。有時還會在天官大帝身旁畫上五個童子,各持仙桃、石榴、佛手、春梅及代表吉慶的鯉魚燈,寓意五福臨門、子孫滿堂。正月十五日晚上,為了迎接天官到來,許多孩童、少年還會提著花燈遊行,將上元夜點綴得多彩多姿,平添更多的喜慶氣氛。
上元時節迎接天官大帝的景象,大致可從南宋道士白玉蟾的〈上元翫燈〉二首詩得知一二:
碧玉融成萬里天,滿城羅綺競春妍。
柳梢掛月黃昏後,夜市張燈白晝然。
上界天官此按行,五雲深處有簫笙。
一輪寶月明如晝,萬斛金蓮開滿城。
第一首是描寫上元節黃昏的情景,彩霞如碧玉般渲染了整片天空,而穿著羅綺等絲織品的曼妙女子遍布了滿城,好像互相較量誰才是春天最嬌美的容顏。日落之後,滿月高掛在柳梢,而夜市中萬家燈火,明亮得就像白晝一般。
接著在第二首中鋪陳出天官大帝下凡巡行的場景,五色祥雲的深處傳來簫笙的優美樂聲,而一輪寶月皎潔光明,照亮人間好似白日,此時萬盞金蓮燈籠似花般開滿了全城,為百姓帶來福祿安康。
從熱鬧的元宵歡樂意象,轉至描寫百姓盛大迎接天官大帝的壯盛畫面,白玉蟾巧妙地在虛實之間轉換,不僅表達了世人對天官大帝的景仰之心,也完整呈現出安和樂利的社會樣貌,活潑生動之餘,更令人在千百年後仍猶如身歷其境。
耳目心定 魂神安靜
千百年來,三官大帝護佑世人平安順遂、增添福壽,也提醒世人應時時進道修德、改過遷善,才能遠離災厄,帶來圓滿和樂的人生運途。行天宮是敬拜五聖恩主及聖神仙佛的廟宇,在北投分宮左護龍「三元殿」所恭奉的即是三官大帝。若有信眾皈依三官大帝,長期持齋守戒,不斷地誦念《三官大帝感應妙經》;並切實懺悔,修善斷惡。當功德圓滿之時,即有天官大帝賜福、地官大帝赦罪、水官大帝解厄。
《三官大帝感應妙經》云:「經通天界,福臨人間。」意思就是說,一個虔誠誦經並潛心實踐經義的人,其願行可以感通天神的護佑,福祥降臨己身,甚至惠澤他人。因為經典是聖神仙佛教化的真理,可以作為生活的準則。如果我們能實踐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的諦理,那麼就能為自己打開一條通往平安幸福的道路。
然而,在快節奏、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,有些人為了事業忙忙碌碌、筋疲力盡,心也跟著茫然;也有些人盲目追求世間名利財色,汲汲營營,迷失了方向。於是《三官大帝感應妙經》進一步開示我們:「耳目心定,魂神安靜。」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、紛擾,我們的耳朵、眼睛及心念都要保持正定,那麼我們的魂魄和神識也就能安住於當下,平和寧靜。
正所謂,心的方向決定了人生的走向。尤其「世界愈快,心愈要慢;世界愈亂,心愈要穩」,所以我們應時時向內觀照自己的心,守住初心正念,讓心安穩沈著,專一而不散亂,並放下對物欲的執迷貪求,明辨善惡是非,即使遭遇利誘、流言綺語,也能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,不隨之起舞。當我們內在心念與外在感官,都能不為外塵所擾,定靜而不妄動,就能讓身心安定,生活更自在平安!
隨著新年到臨,萬象更新,謹請信眾來北投分宮虔誠敬拜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官大帝,祈求平安如意,許下善願,且莫忘實踐善念、善行,使善良的祝禱上通天界,降賜瑞氣與福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