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潤心法雨】
《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》
今譯今註(四十八)
【語譯】
生活簡樸、清心寡欲的修道之士,要發願修己化人。出家僧尼的行事,切勿違背經典義理。
【註釋】
一 蓬戶:以蓬草為門戶,比喻生活貧寒,此處指簡樸寡欲。
二 空門:佛教講「緣起性空」、「諸法皆空」,故以「空門」代指佛教。
衲:本為佛教僧侶穿的僧衣,後代指僧侶。
【說明】
修行的意義,就是修煉心性,斷除惡念與煩惱,涵養品德、證悟真理,提升智慧和慈悲。這不僅是為了自己離苦得樂,更要利益他人,幫助眾生也能獲得幸福。
在修行的過程中,首先要做到發正願、立善願。俗話說:「有願,就有力。」當心中立下想要達成的正確目標,內在自然產生一股正能量,能驅使我們保持專注、堅定信念、不斷向前;並且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,在遇到困難時給予我們勇氣與信心。
然而在凡俗生活中,每個人都可能因為貪瞋癡三毒的汙染,或是受到物質的引誘、外境的刺激,無法堅持初衷、貫徹願心。而要擺脫惡念、欲望的侵擾,我們應當遵守經典的教誨,用虔誠的身心,實踐聖神仙佛的開示。如《呂帝心經》所提到的四種善心: 用「勤慎心」要求自己,以勤勉謹慎的態度,隨時隨地自我反省與精進;以「傷身心」深切體悟,若是過度放縱欲望,必定會使身心受到極大傷害;用「悠久心」來提醒自己「不忘初衷」,將困難、挑戰視為修行的考驗,長久努力、持續不懈;也以「始終心」治理事務,無論如何不能半途而廢,而是有始有終。
當我們以身作則,秉持「克己利人」的願心,聽從神明的教導和期許,才能真正影響、感化他人一同奉行正道。
每一個人的人生,無論身分、地位為何,都有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。過程中,難免也會經歷各式各樣的逆境,但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的心志,安守本分、善盡職責地做好當下每一件事,相信通過磨練所散發出的道德光輝,將會帶來吉祥的善果福報,讓人生平安、家庭圓滿、社會安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