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0期

【按名索驥】

宜蘭 景色宜人 甲子蘭開

我們生長於斯,卻不一定能「看見臺灣」,熱愛這片土地,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,按「名」索驥,回首來時路,也為家園創造新意義。

 

從噶瑪蘭到宜蘭


宜蘭縣地處臺灣東北部,三面背山、一面向海,以「好山、好水、好文化」聞名,擁有豐富的天然美景,是令人心動的旅遊勝地。 宜蘭舊稱「噶瑪蘭」、「蛤仔難」、「甲子難」、「甲子蘭」等,因十九世紀前,此處主要為噶瑪蘭族人居住,漢人來臺開墾後,以閩南語音譯「噶瑪蘭」(Kbalan);另有別稱「蘭陽」,蘭陽一詞出自《噶瑪蘭廳志》中的〈蘭陽八景詩〉,詩中所描繪平原上的美景,令人嚮往,此稱因而廣為流傳。

 

西元一八一二年,清朝正式於蘭陽平原設官治理,稱之為「噶瑪蘭廳」,一八七四年,歷經「牡丹社事件」後,清朝對臺灣治理的態度由消極轉為積極,隔年改「噶瑪蘭廳」為「宜蘭縣」;從制度來說,「廳」為新闢土地的臨時行政區,「縣」為正式管轄的區域,而源自於原住民的名稱,也轉為漢人意味較濃厚的地名,宜蘭二字沿用至今。

地名與漢人拓墾史
 

如果仔細觀察宜蘭的地名,會發現有幾個字不斷映入眼簾,如城、圍、壯、結……這些地名暗藏著漢人拓墾的遺跡。清朝吳沙帶團隊進入蘭陽平原,將幾個據點稱為「城」,按順序為頭城、二城、四城,再以數十人劃分為拓墾單位「結」,稱為「結首制」,結下的田園分成數份,參與者各有一份,數十結再結成一「圍」,如頭圍、二圍等。也因有許多壯丁加入開墾,吳沙之子為表感謝,便將一塊土地劃分為「壯一」、「壯二」……「壯七」,分給他們,這七塊土地便是今日的「壯圍」。

 

海上有浮龜
 

在宜蘭縣頭城鎮海岸以東約十公里處,有一座形似浮龜的島嶼,那是大名鼎鼎的「龜山島」,是臺灣目前少有的活火山,也是宜蘭最令人深刻的印象。「龜山朝日」被列為「蘭陽八景」之一,每年有三天時間,太陽會自「龜口」處冉冉升起,恰如〈蘭陽八景詩〉所形容的:「曉峰高出半天橫,環抱滄波似鏡明。一葉孤帆山下過,遙看紅日碧濤生。」天光與地景巧妙配合,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前來;而龜山島的尾部還會隨著氣候、風浪、潮汐的變化而有微幅擺動,有時竟讓人感到恍惚,不知眼前是一座山,還是真有一隻巨大的靈龜?

好山好水好故事
 

雪山隧道完工後,拉近了臺北與宜蘭的距離,但可千萬別再說宜蘭是「臺北後花園」,此處有豐美的田園、森林、溫泉……自成一座世外桃源;另有原住民、戲曲文化串起宜蘭的在地特色,以及文學館、博物館、幾米主題廣場等,這裡不只好山好水,更有說不盡的好故事。

俗語說得好

 

  • 嫁種蔥 吃袂空
    三星地區俗語。因三星農民多種植蔥蒜,大家都認為蔥價好、收入豐,若能和種蔥的農民結婚,就可保衣食無虞。
     
  • 龜山戴帽、大水吼吼
    「吼吼」形容「聲音大」。
    冬天時,宜蘭農民以龜山島的狀況評估天氣,農夫三不五時就會抬頭看看海口的龜山島,若島上方被烏雲籠罩,表示即將大雨臨盆,同時海上會響起極大的吼聲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