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0期

【舞動生命】

鹿鳴天下 福祿康泰

日夕見寒山,便為獨往客。

不知深林事,但有麇麚跡。

    -唐.裴迪《輞川集.鹿柴》

 

輞川(在今陝西藍田)是唐朝大詩人王維晚年隱居之地,他在此處與好友裴迪經常來往贈答,日後輯錄成《輞川集》,而這首詩即為其中之一。「鹿柴」是用來阻隔鹿群的籬笆或柵欄,而詩中的「麇」(ㄐㄩㄣ)為一種小型鹿,又名麞或獐,「麚」(ㄐㄧㄚ)則是雄鹿。可見當時輞川經常有各種鹿類出沒,才讓詩人為牠們留下了隻字片語。
 

美好與幸福的代表
 

除了大洋洲和南極洲,鹿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。體形從最大的「麈」(ㄓㄨ,即駝鹿,學名Alces alces),肩高可達二百四十公分,體重八百公斤;到最小的南美洲「北普度鹿」(Pudu mephistophiles),肩高僅約三十二公分,體重三公斤多一些。兩者相距甚大。 鹿是演化相當成功且多元化的動物,可以生活在草原、森林、凍原,甚至是荒漠或沼澤地區,草、葉、嫩枝、幼苗、樹皮都可以為食,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。尤其是雄鹿頭上的角,分叉多又類似樹枝,造就出美麗而雄偉的形象,甲骨文中的「麗」就是描繪鹿角的樣貌,古人認為鹿角的形狀實在太漂亮了,於是便用「麗」來形容美好或華美的事物。

 

在中國古代,鹿有元吉、角仙、玉角、茸客等雅稱,除了「美」之外,還賦予牠很多吉善之意。首先是鹿會成群結隊、相互照顧,而又善於奔跑、行動敏捷,以及雄鹿求偶時,彼此雖以角相鬥,但取勝後即停歇,並不會讓輸的一方致命……這些習性都讓古人認為鹿具有智慧,且是仁厚之獸。其次則是那美麗巨大的鹿角,在脫落後又會重新長出,意味生生不息的力量,所以鹿被古人視為長壽的象徵;加上「鹿」與「祿」同音,代表福氣與好運。於是在中華文化裡,鹿寓意祥瑞和吉慶,成為年節時經常出現的圖像,祝賀人間處處幸福、家家平安。

鹿科的親戚
 

就字義來說,鹿是指角有分叉的偶蹄類,不同於牛、羊、羚等,但還有一些長得像鹿的動物也被稱作「鹿」。不過在生物分類學上,「鹿」僅指鹿科動物,其他如麝、鼷鹿、長頸鹿等,牠們只是鹿科的親戚,卻非真正的鹿。

 

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長頸鹿,閩南語又稱「麒麟鹿」,原來這是美麗的誤會。據歷史記載:永樂十二年(西元一四一四年),榜葛剌(今孟加拉)進貢兩隻麒麟給明朝;次年,東非的麻林(今肯亞的馬林迪Malindi)亦遣使來中國進獻了一隻麒麟。明成祖以此祥瑞之物來彰顯自己的政績,不過若看當時書畫家沈度所繪的《瑞應麒麟圖》,可以發現,其實這是現代所稱的長頸鹿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當時索馬利語(通行於索馬利亞、肯亞、衣索匹亞等地)將長頸鹿稱為giri,因而使得「麒麟」成為giri的音譯,於是這外來的奇珍異獸便與傳說中的麒麟有了關聯。

尋蹤覓跡

臺灣在史前時期,由於缺乏虎、狼等大型肉食動物,加上氣候適宜、水草豐美,鹿科得以大量繁衍。考古發現,臺灣原本有五種鹿,即麋(Elaphurus davidianus)、麇(Hydropotes inermis)、水鹿(Rusa unicolor)、梅花鹿(Cervus nippon)、山羌(Muntiacus reevesi)。但因人類過度獵捕,致使麋和麇大約自四百年前至二百年前便相繼從島上消失。臺灣島上曾有的鹿科繁榮景象,仍可從一些地名中得知,如:臺中的沙鹿、彰化的鹿港、南投的鹿谷、嘉義的鹿草、臺南的鹿耳門、臺東的鹿野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