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0期

【良言妙語】

循序漸進 終有所成
一步一腳印的學習之路

一年視離經辨志;三年視敬業樂群;

五年視博習親師;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;

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-《禮記‧學記》

任何一項能力的養成,其實都來自於長久的鍛鍊,透過循序漸進的過程,一步一步打好基礎,當完成了初階目標後,再往下一個階段的目標邁進。而透過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「達陣」,自然能不斷提升專業素養,累積出豐厚的實力。

 

勤學不倦 日久功深
 

前述《禮記》的這段文字,便簡約說明了持續學習的進程:在周朝時,學生入學一年後,師長會察看他們標點經文的能力,並辨別其志向和興趣;三年後審察學生是否專注學業,樂於與其他人相處、交流;五年後看看學生的知識是否廣博了,是否親近師長、主動求知;七年後考核學生是否具有獨到的見解,可以論述所學到的知識,能否結交良朋益友,若能如此,已是小有成就了;九年之後,考察學生是否通曉事理,觸類旁通,若遇上困難或阻礙,也不會手足無措、茫然疑惑,而能臨危不亂、處事堅定,以師長的教誨為準則,若是達到這般的境界,即是大有成就了!

 

從最初的閱讀經典、釐清志趣,到日後可以獨立思考、明辨是非,這是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培養,在不同階段得到不同的成果;下一個階段的訓練都是以前一個階段為基礎,從簡到難,一點一滴累積出專業能力。總而言之,這段過程猶如「蛾子時術之」,意思就是幼小的螞蟻必須不停學習銜土的技術,然後才能練成造就大土堆的能力,其中所蘊涵的哲理,與今日所說的「十年磨一劍」、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其實一以貫之。

勤奮不懈的大學問家
 

南宋大儒朱熹,即紫陽夫子,在年輕時見到許多讀書人為了求快,一翻開書頁就急急忙忙想要讀完,但如此速成、貪方便的後果,猶如囫圇吞棗般,並未深入體悟其中義理,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讀了很多書,實際上卻無法融會貫通。於是紫陽夫子再三思考之後,提出「讀書之法,莫貴於循序而致精」,也就是說,必須先瞭解每個段落中字句的涵義,再往後讀,才能扎扎實實地掌握住箇中精髓。由於紫陽夫子的讀書態度是如此穩當,日後方能成為儒學宗師,同時還不斷提攜後進,為社會培育了許多英才。

 

東方的大思想家看重循序漸進之理,在西方,同樣的義理也出現在許多名人的成功故事中。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,他是集合藝術家、科學家等多重身分的博學者,童年時被父親送去學畫。起初老師要達文西畫蛋,於是他畫了一顆又一顆,整整畫了十多天,覺得非常無趣,感到很不耐煩。老師見達文西如此,便和顏悅色地說:「雖然乍看每顆蛋都差不多,但一千顆蛋中也不會有兩顆完全一致;即使是同一顆蛋,若從不同角度觀看,形狀也就不一樣,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。所以想要在畫作中完美呈現蛋的模樣,必須下一番苦功。」一席話點醒了小達文西,日後他用心學習素描,累積出優秀的實力,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名畫,例如聞名於世的《蒙娜麗莎》,同時留下很多生理學、科學工具及建築的藍圖,這些成就皆源自於早年持續不斷的繪畫訓練。

 

紫陽夫子和達文西,各自對後世產生巨大且深遠的影響,也被世人所尊崇,但他們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幾的,而是耐受了漫長歲月的磨鍊,以堅定持久的恆心與意志力克服本身的怠惰念頭,從而創造出耀眼的成就。行天宮寶經《呂帝心經》云:「以悠久心,治無恒心。」其義理正是如此。

用 心 體 悟

從古至今,任何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,往往會遭遇許多波折與磨鍊,必須一一克服,方能獲得理想的結果,不能為了求快速成,就想要一步登天。

 

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云:「古今好事多磨,毋勉強茍求捷徑。」人生必須通過不斷的鍛鍊,砥礪出堅強的意志力,而能累積出豐富的經驗與實力。新的一年,期許人人都能在其專業上有所成就,以循序漸進的精神堅定向前行,並從中學習、成長,日久功深,相信必能在千錘百鍊中日益精進,愈見其芳華。

 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