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莊語莊意】
人生有味勝樁壽
但求椿壽永,莫慮杞天崩。
-唐.杜甫〈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〉(節錄)
華封禱祝華胥夢,誰道神仙不可求。
-宋.王禹偁〈七夕應制〉(節錄)
延壽長生,自有歷史記載以來,一直是許多人殷切的盼望。從五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神話裡,尋求不死之藥的吉爾伽美什,到二千年前追求永生的秦始皇、漢武帝等人;直至今日,社會對如何養生以達到延年益壽,依舊熱衷不已。
活出生命力
古代醫療不發達,戰亂頻仍,連安享天年都需要運氣。所以當莊子在〈逍遙遊〉提及,上古有「以八千歲為春,八千歲為秋」的神木大椿後,「椿壽」或「椿齡」就成了祝福長壽的賀詞;而父親的代稱「椿庭」,更是結合「大椿」,以及孔夫子教導孔鯉的「庭訓」,祈求父親健康,能如椿樹一樣天長地久,為我們指引人生的正道。
古人追求「長壽永生」的方法,有的是服藥養生,祈求像彭祖一樣,不斷延長形軀的有效期限;有人則投入煉丹修道,盼望能脫去凡胎、白日飛昇。然而,若將過多的精神、心力聚焦在延續生命的長度,拚命尋找長生的方法,可能會讓生活中許多美好的片刻,從指縫間悄悄溜走。 其實只要涵養美好的品格,認真地活在當下、珍惜擁有,與親友、家人用心互動、彼此關懷;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理念奮鬥、行好事造福人群;或常說好話勸人為善、勉人改過。相信如此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更能激發生命的活力,探究到生命深刻、豐富的意義,讓人間洋溢更多的溫暖幸福。
順應自然,豐收精采
況且,活愈久,就能愈快樂嗎?莊子在〈至樂〉中感慨:「人之生也,與憂俱生,壽者惛惛,久憂不死,何苦也!」人生在世,除了要擔憂生老病死、家庭職場的變化,還有數不盡的煩心事如影相隨;而且年紀大了,身體不如從前靈活,腦袋也昏沉不靈敏,煩憂的事又糾纏不休,內心的苦澀,真的是一言難盡啊!
於是莊子在〈逍遙遊〉裡,羅列了朝生暮死的蟲子、只活在夏季的蟬,享壽八百歲的彭祖,與冥靈、大椿等動輒五百、八千歲起跳的巨樹,並總結道:「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」這句話,看似在推崇大知與大年,貶抑小知、小年,實則是要打破分別、計較形軀大小、壽命長短的心念,期盼人人都明白天生萬物本就有差異,不必羨妒也毋須哀嘆。只要知足常樂,生活甘也好、苦也罷,順應自然的變化,善用有限的時間,就能創造精采的歲月回憶。
換個視角,世界更寬闊
重要的是,千萬別讓負面、消極的思考,局限了自身的眼界與思想。如《莊子.天地》記載,堯帝有天巡視華州,當地的官員來拜見,一連三次恭祝堯「長壽」、「富有」和「多生男孩」。沒想到,堯居然拒絕接受官員的祝福,還憂慮地說:「兒子多,怕他們將來會互鬥、敗壞家產;富有了,擔心會招惹不必要的糾紛;活得久,老而無用,只會更常被羞辱啊!這些都無益於涵養品德,請容我拒絕吧!」
官員安慰堯說:「孩子多,可以派他們擔任官職,利益百姓,有何好怕呢?家財萬貫,拿來做善事、跟眾人分享,大家稱讚都來不及了,哪會招惹事端?壽命很長,可以參贊天地化育,修心養德,千百年後說不定能證成正果,免去老、病、死的折磨,又怎會被羞辱呢?」莊子意在勉勵世人,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壞,端看我們抱持怎樣的態度、觀點去看待。當我們以樂觀的心去善待他人,以純真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、探索事物的各種可能,相信就能讓日常的每分每秒,都活得很有質感、很有深度,人生過得充實又有滋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