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裡行間】
建功立業 登峰造極
迷離撲朔雜雌雄,萬里持戈此建功。
因見漢家征戍重,盡興閭左尚秦風。
-元.王惲〈題木蘭廟.其二〉
王惲(ㄩㄣˋ)為元朝初年的重要諫官,曾師從文學大家元好問,其作品風格清麗雅正,在當時的文壇獨樹一幟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西元一二八○年)正月,王惲趁公餘之暇到完州(今河北順平)拜謁木蘭廟。相傳北朝女將軍木蘭曾在此立下戰功,因此當地百姓特地立廟敬祀,而廟牆上還留有歷代名人的題記,以及名聞遐邇的〈木蘭詩〉。
思及木蘭為國效力,絲毫不讓鬚眉,王惲一時興起,便題下兩首詩,前文所引即第二首。詩中提到木蘭女扮男裝,讓人難以分辨其性別,但卻能馳騁萬里沙場,擊退敵人。由於保家衛國的責任是如此重大,連身為女性的木蘭都可以挺身而出,引得一般平民紛紛仿效其尚武精神,希冀有朝一日建功立業。 「建功」的涵義為「成就一番偉大的志業」,而這樣的志業通常是超乎尋常的,因此能贏得世人的稱頌與景仰。
若探究其字義,甲骨文的「建」源自於「律」,「律」由「彳」(ㄔˋ)和「聿」(ㄩˋ)構成:「彳」是「行」的左邊,「行」本義是十字路口,所以「彳」也和道路有關;而「聿」就是手持筆。手持筆在畫道路,其實就是在繪製道路的行經路線,因為路線若遇上了大山大河,必須迂迴以避,這都得事先計畫好。同時修築道路還有一定的品質要求,例如路面堅實、利於排水,所以「律」意味著格式、法則或規範。
至於「建」則是在「律」的下方加了「止」,「止」原指腳步,可知「建」是強調所繪製的道路藍圖專供車馬行走,在營造上更需要謹慎、仔細。因此「建」除了訂定標準,還有進一步的製造、施作,此即建的本義。其次,興築道路也代表了從無到有的過程,於是「建」又引申為創立、設置。
甲骨文的「功」為「工」的右邊加上「又」,為會意字。「工」的本義說法很多,有人認為是夯土的用具,也有人認為是-懸吊的敲擊樂器磬,或是用來砍物的斧頭……無論是哪一種,其實都是有專門用途的器具。而「又」則代表手,用手拿著一個專業器材,意思就是用心、努力地做事。不過後世多半將「功」引申指成就、績效,同時把右邊的「又」寫成「力」,因甲骨文中此二字字形非常近似。這樣一來,或許更能突顯全心全力之用意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