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0期

【餘音繞梁】

蕭邦與《夜曲》

蕭邦(Frederic Francois Chopin,一八一○至一八四九)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,比較特別的是,他並沒有譜寫任何氣勢恢弘的交響曲,反而是小品性質的鋼琴獨奏曲居多,像是〈敘事曲〉、〈即興曲〉、〈詼諧曲〉、〈波蘭舞曲〉、〈馬祖卡舞曲〉等,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〈夜曲〉系列。豐富的旋律、獨特的和聲及美麗的樂句,就像是落下來的雨滴、旅途中的一抹斜陽、森林裡吹來的微風,充滿巧思又渾然天成,因而有「鋼琴詩人」稱號。

 

早慧的鋼琴天才
 

蕭邦出生在波蘭首都華沙附近的小村莊,從小他就喜歡坐在鋼琴前敲擊音符,父親看他這麼有興趣,就教他一些基本技巧。後來,他跟一位鋼琴師學習樂理,開始進步神速,經常公開演奏,被譽為天才。 十二歲時,蕭邦拜師於華沙音樂院長艾爾斯納門下,十五歲時首次出版樂譜,獲得眾人矚目,並積極在柏林、維也納等音樂重鎮進行演出。

沙龍界的寵兒
 

一八三一年波俄戰爭,蕭邦避居巴黎,結識了當地的音樂家白遼士、李斯特等人,他們對蕭邦的演奏技巧都一致推崇。有天,他在貴族家中演奏鋼琴,技驚四座,一夕之間成為巴黎社交圈的寵兒,不但眾沙龍爭相邀請,許多貴族子女也都拜在他門下,蕭邦就在巴黎定居了下來。

 

待在巴黎的這段期間,是蕭邦創作的高峰期,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。由於他都是在沙龍中表演,因此創作曲目都是以鋼琴曲居多。在巴黎雖然經濟無虞,但年輕時就染上肺病的他,健康狀況一直不甚理想。一八三八年,他應邀前往陰雨潮溼的英國倫敦,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,此後病況就加劇惡化,隔年就與世長辭,年僅三十九。

不朽的光輝
 

蕭邦的音樂細膩優雅,詩意飽滿,充滿浪漫情懷,就像膾炙人口的〈夜曲〉第二號降E大調作品九之二,至今仍受眾人所喜愛,臺北捷運綠線也用它作為列車進站音樂。

 

所謂〈夜曲〉顧名思義,就是適合在夜晚彈奏的曲目,傳統上來說,會使用比較簡單的旋律和伴奏,聽起來比較安靜,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。蕭邦的前幾首〈夜曲〉,也確實有著這樣的特性,但這樣保守的音樂形式,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才華洋溢的蕭邦,因此,他在〈夜曲〉中做出了許多有趣的變化。

 

首先,蕭邦在左右手的音符分配上,經常使用一種不對稱的拍數,例如左手用六個音符,右手卻用十一拍,聽起來會有一種不規則、如夢似幻的飄浮感。其次,蕭邦非常喜歡當時的義大利歌劇,因此在主旋律上經常會模仿女伶的花腔,編寫主旋律時,往往有大量的裝飾音,或是一連串的半音趨近。

 

另外,在其後的數首〈夜曲〉中,蕭邦經常在中間第二段,加入一連串的快速連奏,就像是在原本平靜的夜晚,忽然之間一陣狂風暴雨,第三段則回歸到第一段的寧靜,讓人有一種事過境遷的悲傷感。這種不符傳統「夜曲」的規則,往往成為保守派攻擊的目標,但蕭邦並不以為意,因為他認為音樂是自由的,如果是美的,是能抒發情感的,那就是正確的方式。事實證明,蕭邦是對的。有些東西就像鑽石一樣,歷經時間的淬鍊,依然能閃耀不朽的光芒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