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詩情寫意】
投木報瓊 感念情意
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
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。
投我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。
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。
投我以木李,報之以瓊玖。
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。
-《詩經.衛風.木瓜》
回報是人與人之間一種高尚的情操,當別人表達善意,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,幫助我們達到更好的狀態或是度過難關,這份恩情便會時時縈繞在我們的胸懷,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回饋對方,而這樣的心念便是感恩的心。
滴水之恩 湧泉相報
在〈木瓜〉這首詩中,對方以木瓜、木桃、木李贈送我,而我則以瓊琚(ㄐㄩ)、瓊瑤、瓊玖回贈對方。雖然彼此的禮物未必等價,但重點不是物品的有形價值,也並非為了答謝而已,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我看重這份情意,希望兩人可以永遠交好、友誼長存。
全詩共三章,句法結構一致,僅以三種水果和三種美玉來替換,文字相當簡潔。雖然如此,但重複強調的主旨就是最後一句「永以為好(ㄏㄠˇ)也」,願能相互親善、友愛,長長久久。這般情深意重,真教人感動萬分。
關於這首詩的源起,自古以來有多種說法,漢朝的《毛詩序》認為是春秋時衛國人感謝齊桓公所作。西元前六六○年,赤狄攻滅衛國,國君衛懿公被殺,百姓五千人流亡至曹國,後來在齊桓公的援助下,衛國才得以復國。為報大德,於是有此詩。不過南宋大儒朱熹在《詩集傳》中提出另一種看法,認為此詩是年輕男女為表達情意而相互贈答,應是一首愛情詩。
到了清朝,學者姚際恆的《詩經通論》則認為,人與人之間本就有感念回報的情懷,又何必僅限於有情男女呢?好友至交不也是會如此嗎?其實無論是復國之恩、男女之愛還是朋友之義,都是人間美善之情,受到他人相助而回饋以禮,皆值得歌頌、讚揚。由於雙方的表現均為至情至性之舉,後世便產生了「投木報瓊」這句成語,與「投我以桃,報之以李」(《詩經.大雅.4抑》)所衍生的「投桃報李」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水果之名 古今有別
詩中提到的三種水果,與今日一般人所認知的有很大差別。首先是「木瓜」(Pseudocydonia sinensis),又稱「榠(ㄇㄧㄥˊ)楂」,為薔薇科小喬木,廣泛分布於華北至華南,果實呈黃色長橢圓形,狀如小甜瓜,果味酸澀,通常經水煮或糖漬後才可食用。而現代所習稱的木瓜,其實應稱「番木瓜」(Carica papaya),為番木瓜科小喬木,果實長圓形,果肉厚、味甜,多籽;原產於熱帶美洲,明末清初時引進中國,至清朝中葉以後,才廣泛栽種於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臺灣等地。
其次是「木桃」(Chaenomeles cathayensis),現代稱作「木瓜海棠」,為薔薇科灌木,原產於東亞溫帶,花似海棠、果似木瓜而較圓、較小,同樣酸澀,必須醃漬後食用;由於生食易使口腔麻木,所以古人稱作「木」桃。最後是「木李」(Cydonia oblonga),又稱「木梨」、「榠櫨(ㄌㄨˊ)」,現代稱作「榲桲」(ㄨㄣ ㄅㄛˊ),為薔薇科灌木,原產於中亞,早在西周時傳進中原,果亦如木瓜,但微酸有香氣,可直接食用,至春秋戰國已成為廣泛可見的水果了。
這三種水果非常近似,且同屬一類,所以創作者特意引用它們,而與後面三種類似的美玉互相呼應。如此匠心獨具的安排,使得重複的語句也能產生變化,堆疊出厚重且含蘊深刻的意境。
吟詠之餘 |
---|
衛國為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後,其叔姬封(即康叔)受封於商朝故地朝歌(今河南淇縣)所建立的。〈衛風〉為衛國的民間歌謠,總計十篇,多為東周時期作品,風格多變,從稱頌美德、感念恩德,到嗟怨、離愁、思念、愛慕等,皆有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