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在心在】
一步一腳印
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
―《荀子•勸學》
平時若不認真,事到臨頭才「臨時抱佛腳」,難免導致「手忙腳亂」的窘境,要是行差踏錯,更會「一失足成千故恨」;所以我們做人處事,一定要「腳踏實地」,並以八德為依歸,方能「站穩腳跟」。
舉足輕重
腳,亦稱「跤」、「足」,別稱「踵」、「玉足」、「金蓮」等,是人體的負重器官和運動器官。雙足的骨頭占全身的百分之二十五,不但支撐著身體,還要抓地、站立、行走、跳躍、保持平衡與避震,一定要好好保護才行;另外,行動能力也與心理狀況息息相關,保持行動力,有助於生活獨立、心血管健康和自信心。
部分的人會腿肌無力、還會軟腳,另有些人因先天結構或不良的穿鞋習慣,導致拇指外翻等問題。想要擁有健康的雙足,每天清潔必不可少,我們可以用柔軟的雙面海綿沾點沐浴乳,輕輕刷洗足底、腳背與腳趾間;洗完後再用乾毛巾擦乾雙腳,尤其是趾縫間,最後用乳霜由腳踝往小腿方向慢慢按摩。走路應放慢、放輕腳步,避免損傷膝關節,平時可用力張開腳趾,再試著往下捲曲、向上翹,以強化腳趾的力量,或雙手扶牆,踮腳尖五秒鐘,重複十次,可鍛鍊足弓,還能拉伸到小腿肌肉。
腳的文化意義
俗諺云:「赤腳的不怕穿鞋的。」人類從裸足到穿鞋,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,人為了保護腳底,簡單縫製動物皮革包腳,也逐漸發展為禮儀、身分的象徵與時尚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鞋子的顏色以階級區分,孝文帝就規定:「士卒百工無過綠、青、白;奴婢侍從無過紅、青……」另外,古人的鞋不分左右,這叫「正腳鞋」,而西晉時認為商人階級低,規定他們要穿一黑、一白的鞋子,稱「鴛鴦鞋」。
古有「纏足」的陋習,象徵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,而清朝時稱渡海來臺的單身男子為「羅漢腳」,「腳」謂居無定所,亦語帶輕視。但腳同時也是表達善意與親密之處,比如為年邁不方便的雙親洗腳、按摩足部,相信父母一定會感到很窩心;在印度,彎腰以手甚至頭去觸碰長者、智者、領袖或父母的腳尖,代表了謙卑與最高敬意,而長輩會以摸頭的方式回禮,祝福對方健康快樂。
濯纓濯足 由人自取
成語「濯纓濯足」比喻受人敬重或輕蔑,均取決於自身的行為,後延伸超脫於世俗之外。行天宮寶經《太上感應篇》亦云: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」人生的福禍,來自於心念的善惡,惟有向內自省,即時悔悟並改過遷善,才能感通神明的慈悲護佑。
值此歲末年終之際,除了工作成就,我們也要「小結」一下生命的「功課」,是否時時「問心」?並回望一年走過的足跡,是否留下了深刻的腳印?相信只要心念端正,行事光明,就能步步穩健,邁向平安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