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裡行間】
絕世佳人 傾國傾城
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,
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。
寧不知傾城與傾國,佳人難再得!
-漢‧李延年〈佳人歌〉
李延年是漢武帝時的樂官,因能歌善舞而受到武帝的寵幸。元鼎六年(西元前一一一年)某日,李延年於皇室家宴時獻舞,唱出了這首名震一時的歌謠,極言佳人的美貌,舉世無雙:在她秋波流轉之間,無論是將軍或君王均為之神魂顛倒,直可讓城池、國家覆滅;然而如此絕美,世上難再有第二人,那麼就算傾城或傾國又何足掛齒呢?
一番叩人心弦的言詞果然打動了漢武帝,便追問世上真有這般女子嗎?武帝之姊平陽公主順勢推舉了李延年的妹妹,即為日後的李夫人。李夫人因兄長一曲而入宮受寵,這首短歌遂成千古絕唱,「傾國傾城」也當作了絕世美女的代名詞。
「北方有佳人」一句,其實未必指佳人一定來自北方,而是藉此引起,雖不明言是誰,卻已昭然若揭,李延年和平陽公主一搭一唱,順水推舟引薦了李夫人。 甲骨文的「北」是會意字,表達兩人背對而立的模樣,意思是「違反」,也就是《說文解字》所說的「乖也,从二人相背」。由於兩人相背,突顯了人體正面相反的背部,因此可引申指背脊,為「背」的本字。
不過,後世的「北」多當作方位名稱,本義已很少使用。其實方位之義同樣源自「背對」、「背面」,因為中國位於季風氣候區,冬天時強大的寒流從西伯利亞南下,於是古人建屋時將開口向著南方,背面的牆則對著北方,以隔絕來自北方的冷風,此即坐北朝南,而「背面」所對之方位便就是「北」了。
「方」在甲骨文中所描繪的是挖掘土壤之工具「耒」(ㄌㄟˇ)的下半部,一橫代表腳踏的橫木,而施力於橫木便能將木棍前端的分叉刺進土裡,挖起土塊。由於施作耒方必須有技巧,不是胡亂作為就行,因此「方」引申指解決事情的手段或措施,例如「方法」、「藥方」。其次,施作耒方往往朝向同樣的目標或位置,所以「方」也引申指方位、方向。
商朝時,圍繞在其疆域之外有許多不同的民族,他們散布在各個方位,商朝便將其分別稱為「土方」、「人方」、「鬼方」等。這些方國占有一片領域,於是「方」又引申指地區。隨著文明發展,人類的領域逐漸成為方正的城郭,因此這樣的形狀就是「方形」。「方」的意義因時代演進而增多,但其本義卻鮮為人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