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9期

【樂活慢行】

山仔腳散策

火車繞過天際,冒出白色的煙,散發於秋空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《山子腳の晚秋》石川清一郎

 

煤礦是臺灣早年相當重要的一項產業,除了帶動戰後的經濟發展,也因此促成了許多聚落的產生。位於新北市樹林區的山佳里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山佳,古稱「山仔腳」,位於大漢溪北岸,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。

山佳舊車站
 

清朝時,有漢人吳夢花來此開墾,屯紮於龜崙山麓,久而久之,大家都稱這裡叫「山仔腳」,當時就已有零星的煤礦開採紀錄。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開通,產業和民生的需求量孔急,引進機械設備,深入地底大量開採。

 

為了載運礦工往來,於一九○三年設立簡便車站,後來將「山仔腳」改名為「山佳」。如今車站的業務已轉往現代化的新車站,舊車站經修繕後重新對外開放,是新北到新竹之間唯一被保留下來的百年老車站,列為「三級古蹟」,成為許多鐵道愛好者的必訪之處。

 

山佳舊車站外觀採「和洋混合」的風格,有日式的樸實,兼具洋式的華美,黑瓦紅木,呈現出一種古色古香的風味。車站內有老式的火車時刻表。沿著鐵路旁步行,不遠處有個鐵道公園,展示當年的煤斗車、調動機、輕便車,漫步於此,思古幽情油然而生。

大豐一號坑
 

從山佳車站後方山坡上行三十公尺,便可抵達大豐煤礦一號坑的舊址。雖然距離不是很遠,但在廢礦後,便鮮為外人所知,隱沒在山坡和民宅之間,後來經由地方人士及相關單位的維護整理,才得以重見天日。

 

大豐一號坑是山佳地區最早開採的礦坑之一,地底通道可以穿過山脈,直達北邊位於桃園龜山的「兔仔坑」。根據耆老口述,一號坑年產量大約三千公噸。到了一九八四年由於開採困難及煤儲量低,不符經濟效益及安全理由,只好全面封坑。

 

礦坑沒有封閉,也沒有坍方,但因年久失修,坑內不斷湧出泉水,無法進入一探究竟,卻反倒成為附近居民用來洗衣、戲水的場域。大豐一號坑雖然已不再產煤,卻以這樣的形式,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當中,扮演起另一個重要的角色。

 

大豐二號坑
 

大豐二號坑早年稱為「蓋淡坑」,因轉賣易主而更名。根據記載年產量可到達二至三萬公噸,是「山仔腳」礦區之冠,當年聚集在此的礦工多達千人,熱鬧非凡。而位於大漢溪南邊的對岸,與山佳遙望的三峽山區,由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早年所經營的「海山二坑」煤礦,平均年產量則約有七萬噸。

 

大豐二號坑以斜口進入礦區,深達一千多公尺,據說從入口搭車進入礦坑,抵達採礦處就要花費兩個小時,可見其深度,民國四十八年封坑之後,年久失修,礦坑已經坍塌無法進入。近年,在地方有心人士倡議,修復了礦坑口,並留有當年軌道、礦車和礦工模型,供人參觀。

煤礦文物紀念館
 

煤礦文物紀念館位於大豐二號坑旁,以紅磚建造而成,空間不大,卻是五臟俱全。除了介紹礦坑歷史與當年礦工的口述記錄,也展示許多當年礦工所使用的工具,像是雙頭十字鎬、煤炭夾、呼吸器、菜油燈、電石燈、礦工帽、煤炭實體等。

 

比較特別的是這裡有展示「鐵牌」,當年煤礦工人的薪水是以車數來計算,鐵牌的功能就是用來計算每天出車的數量,另也有礦工出勤牌。礦工來到礦坑,就會拿黃色的名牌去領入坑的裝備:安全帽、頭燈、電池及救命器。這樣一來方便管理重要的器材,二方面也容易掌握人員狀況,看牌子就知道誰還在坑內,誰已經出來。

 

如今,煤礦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,各地礦坑也早已相繼廢棄,然而我們仍應心懷感恩,謹記這段艱苦的歷史。正是過去讓後人知道,我們從何而來,立足於當下,理解未來該往何處去。

 

 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