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守護健康】
安心不煩「腦」
四十八歲的楊先生,自從腦中風後,常常無法想起特定字詞,與人溝通、工作反應變得十分緩慢,感到非常挫折;六十歲的陳先生,則有三高病史以及抽菸習慣,因記性愈來愈差而前來求診,透過影像檢查,醫師發現他的腦部有很多小中風的痕跡,造成記憶力受損……腦中風對腦部健康的影響極大,可能伴隨認知功能退化,甚至演變為失智。 失智的病因並非只有老化,腦部的血液循環也是關鍵因素之一,下文為大家說明中風與失智的關聯性,以及這兩種疾病共同的預防方法。
認識血管性失智症
「血管性失智症」是指因中風或腦血管問題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,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,第二常見的失智症類型。此類失智症是由於腦部血管受損或阻塞,血液供應不足,導致大腦受損,造成記憶力、思考和執行功能、語言能力、視覺空間感等認知功能損傷。按照定義,要診斷血管性失智症,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,最好有腦部影像上發生中風的佐證,兩者有時序上的關聯(先中風,接著才發生認知功能受損),或是中風病灶足以解釋失智症狀。
血管性失智症的臨床症狀
血管性失智症的症狀,與阿茲海默症類似,例如記憶力變差、反應變慢、專注力下降、失去方向感、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等。稍有不同的是,血管性失智症病友更可能出現語言、空間感、視野視覺方面的問題,也會有較多憂鬱、遲緩等情緒行為的狀況,又或者合併走路不穩、手腳無力、吞嚥困難等運動症狀,甚至出現小碎步或姿勢不平衡等近似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,稱之為「血管性巴金森氏症」。若未好好控制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「三高」,病情惡化的速度會更快。
血管性失智症的成因及種類
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主因,就是「三高」導致的反覆中風;每一次中風都造成一次腦損傷,不斷累積就會危及腦部功能。依照中風與失智症狀的關聯性,主要分成以下幾類:
血管性失智症的治療
診斷出血管性失智症後,對於記憶等認知功能的治療,可以用藥促進腦部血流、加速腦神經代謝;走路方面的障礙,則以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進行治療。至於失智症伴隨的情緒行為狀況,是最困擾家屬或照顧者的部分,建議可與醫師、護理師、失智個管師共同擬定完整的治療策略,並學習相關照護知識與技巧,建立與失智長輩之間最適合的相處模式。
中風與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
面對血管性失智症,務必積極預防,關鍵在於「降低中風的發生機率」,也就是減少「三高」等容易造成中風的危險因素。 控制「三高」並不難,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控制體重、睡眠充足、戒菸、戒酒、定期就醫追蹤等,都是平時可以落實的方法;而根據國外研究,要達到良好的預防,只控制上述單一項目是不夠的,必須同時著手、多管齊下,方能有效預防中風與血管性失智症。 如果曾經中風,更要積極控制「三高」,避免再次中風造成腦部二次受損,並在醫師診斷下服用相關藥物,如抗血栓藥物,預防再次中風。
健康生活 降低患病風險
總結來說,血管性失智症是一種可預防和控管的疾病,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風險因素,必要時搭配適當的治療,就能降低患病風險。若有相關疑慮,請務必諮詢醫師的專業建議,讓醫療團隊伴您一起守護腦部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