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9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靈秀薈萃

如果我一個人辛苦,

社會、後代能平安幸福的話,

那麼就應該去做。

   -《玄空師父開示錄.第三講》

 

人與土地緊密相連,每個地方的發展與變化都會留下前人辛勤耕耘的足跡。作為臺灣北部的信仰重鎮之一,行天宮三宮自創建至今也見證了大臺北地區的人文發展,與民眾有深遠的情感與記憶。

 

當年, 玄空師父為宣揚 關聖帝君聖教,苦心孤詣,花費十二年時間,歷經各種艱辛而建成三座清淨道場:台北本宮位於市區,在喧囂的車水馬龍中,散發出寧謐祥和的氛圍;北投分宮與行修宮(三峽分宮)依山而建,擁有絕佳的自然勝景。且讓我們追尋師父宏揚聖教的道履足跡,看看三宮與在地環境的景觀演變,連結人與土地的情感。

宏揚正信的起始點-行修宮
 

位於臺北盆地西南隅的白雞山,海拔七百三十四公尺,山勢雄偉,是新北市三峽區的著名景點。行修宮即坐落於白雞山腰,而此處也是 玄空師父煤礦事業的根基-海山二坑所在地。山林蒼鬱,氣象萬千,自有一番靈秀之美。

 

如今來到此地,放眼望去,在群山環翠的映襯下,行修宮顯得格外典雅恢宏,令人禁不住發出讚歎之聲。然而細細探尋行修宮的點點滴滴,其實除了風景秀麗、建築考究之外,還蘊藏了許多故事……

 

民國三十四年,三峽白雞一帶爆發瘧疾,由於就醫不便,傳染速度極快。當時經營海山二坑的 玄空師父,得知白雞山居民的困境,義不容辭地將礦場的輕便車調度為緊急送醫的交通工具。同時師父為了消災祈福,便向 恩主公請示聖意,經聖示恩准,於是在礦場事務所內安奉神龕,奉祀 關聖帝君,並獲聖示賜名為「行修堂」。

 

行修堂建立後, 玄空師父多次前往居民家中宣揚 關聖帝君的靈驗及威德,且鼓勵大家虔心敬拜。漸漸地,凶猛的瘟疫平息了,繼之而起的是居民衷心的感恩與虔誠的信仰。因此行修堂的事蹟便傳頌開來,信眾日多,香火興旺。

 

到了民國三十八年, 玄空師父感恩於關聖帝君的慈悲護佑,便決定個人出資興建一座正式宮廟。在海山二坑員工齊心協力之下,當年農曆八月間,於礦場事務所旁建成一座正面三開間、寬幅十二公尺、縱深及半的廟宇,並遵奉聖意,正式定名為「關帝廟行修宮」(舊址位於今明德堂),從此以後,恩主公信仰正式進入三峽、鶯歌、土城、桃園等地。

 

至於今日所見的行修宮,為十一開間的大廟格局,這是 玄空師父於民國五十一年間發願興建的。當時北投分宮正在建設當中,而師父在歷經了一場生死大難的關卡之後,不僅體認到生命的短暫與有限,也深刻感受到人身難得,且聖教正法難以得聞,因此更把握當下,以期完成建廟傳道的天命。於是,師父捐出個人名下原有的三甲土地,又出資將鄰近土地一一買下,總計共有十甲地,希望建立一座願力與理想得以結合的莊嚴宮廟。

 

歷經三年多的施工,行修宮終於在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六日落成。今日漫步其間,仍可感受到當年興建過程的艱辛。例如廟埕兩旁各有三層石砌平臺,隨著連綿的階梯層層相疊,每一層平臺都是由切割成大小相仿的當地石材所構築,形成紮實堅穩的駁坎,讓行修宮免於土石流的危害。而撫今追昔,令人由衷敬佩 玄空師父的高瞻遠矚,為人間增添了一處滌淨心靈的神聖殿堂。

忠義精神名揚四方-北投分宮
 

北投分宮坐落於臺北市北投區桃源里的忠義山麓,和行修宮一樣,擁有絕佳的山林景觀,顯得寧靜而清幽,彷彿一座渾然天成的道場。在古早的年代,此地為凱達格蘭族的一處聚落,稱作「嗄(ㄕㄚˋ)嘮別」,因此忠義山原稱為「嗄嘮別山」。

 

民國四十五年時,原在臺北市區九臺街(今林森北路)的關帝廟行天宮被市政府規劃為「新興國中」用地,於是 玄空師父與師兄弟不得不另覓廟址準備搬遷,結果就在北投嗄嘮別山尋獲建廟吉地。

 

兩年之後, 玄空師父開始擔任九臺街關帝廟行天宮住持,便更進一步籌劃、建設北投行天宮,將原有一殿式的設計,擴大為三殿式,包括前殿、玉皇殿及後殿。至民國四十九年八月四日,後殿落成。 在北投行天宮興建期間,許多來自各地的効勞生發心投入建廟的行列,他們遠途到北投車站下車後,還要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,才能到達工地。這些効勞生不論青壯老年、不分男女老幼、不管晴雨寒暑,都自己帶著便當,前來幫助挑土搬石,處處可見他們奮力承擔的身影。

 

効勞生眾志成城的願力,令 玄空師父深深感動。為了讓大家減少奔波勞頓之苦,師父開始尋思在當時北淡線鐵路上增設車站的可行性。經過多方奔走之後,師父得知必須捐贈車站所需之土地和營建費用,方有可能。於是師父積極造訪附近居民,挨家挨戶商量拜託,陸續買下一戶戶的土地。土地購妥並辦理捐贈手續之後,即連同營建費一起交付鐵路局,委請增設簡易的「忠義站」。

 

當北投行天宮後殿於民國四十九年落成未久,玄空師父努力爭取而來的「忠義站」也在同年十一月一日建成,這座車站便是今日臺北捷運忠義站的前身,只是從鐵路變成捷運後,車站位置往西挪移了七百五十公尺。

 

隨著車站開設,効勞生前來助力更加方便。在群策群力之下,北投行天宮三殿於民國五十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全部慶成。從此「忠義」二字成為周遭區域的代稱,不僅車站以此為名,信眾也常習稱北投行天宮為「忠義廟」,而「嗄嘮別山」隨之改名為「忠義山」,後山步道則為「忠義山親山步道」。玄空師父宏揚聖教,以 關聖帝君的「忠義」精神帶動了當地的人文風氣,其偉大的感召力深入人心。

鬧市中的心靈依歸-台北本宮
 

坐落於臺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交叉口的台北本宮,如今是許多都市人沈澱心靈的神聖殿堂……

 

細細回首台北本宮的啟建過程,全賴 玄空師父矢志宏揚 關聖帝君聖教之願力而完成。民國三十八年,當三峽「關帝廟行修宮」興建之時,師父有感於 關聖帝君 的聖德濟世是如此靈感,可以幫助許多人,便向眾師兄弟提議在臺北市區找一處寬敞的場地,正式立廟宏揚聖教。幾經尋覓與波折,最後於九臺街找到一座準備讓售的齋堂,在獲得聖允之後,成立了「關帝廟行天宮」。

 

不過到了民國四十五年,關帝廟行天宮之土地被規畫為「新興國中」用地,為廣宣教化, 玄空師父與師兄弟只好另覓廟址,即為前述北投行天宮的建廟過程。 玄空師父於建設北投行天宮期間,依舊往來臺北與三峽之間,宣講不輟,苦口婆心地勸化信眾,善巧地指引信眾度過人生的難關。然而連年操勞,體力嚴重透支,因此遭受了嚴苛的生命關卡。經過休養,所幸並無大礙,卻讓師父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,對宏揚聖教的天命也更加了然於胸。往後十年,師父更堅定地繼續宏揚正信,並藉由建廟,引度眾生接觸聖教,為世間建立進德修業的道場。

 

因此,在關帝廟行天宮用地被徵收後, 玄空師父思及臺北市乃人文薈萃的首善之都,為了讓臺北的信眾有一處清靜的敬拜場所,民國五十三年,經 關聖帝君的聖示,師父在中山區下埤頭(今民權東路、松江路交叉口)買下大約兩千多坪的土地,作為興建行天宮台北本宮之用。當時這裡是瑠公圳支流第二條幹線的末梢,十分偏僻,盡是水田與沼澤,地面比路基還要低,必須花費相當的時間、物力和精神,才能整治成建地。

 

儘管這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,由於 玄空師父宏揚聖教的決心相當堅定,連身邊的効勞生、工人都紛紛被師父的毅力與願力深深撼動,奮不顧身投入了建廟的行列,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,為臺北的歷史寫下一段不可抹滅的動人篇章。

 

當台北本宮的地基整頓完畢之後,也有一些人看好這塊地的前景,不惜花重金收購,但都被 玄空師父婉拒。現在的下埤頭早已不見泥濘與溝渠,成了繁榮熱鬧的精華地段,而台北本宮能在臺北市中心宏揚聖教、推行正信,一切都得感謝師父慈悲度眾的願力!

 

在北投行天宮與行修宮相繼落成後,台北本宮於民國五十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舉行了慶成典禮。同時原先的關帝廟行天宮也正式走入歷史,將濟世助人的重責大任移交到規模完備的台北本宮。

 

實現 玄空師父濟世宏願
 

玄空師父如願於十二年之間,超前進度,完成了三宮的建設。為了讓行天宮的正信精神得以永久地傳承,師父遂將三宮正名為行天宮台北本宮、行修宮(三峽分宮)、行天宮北投分宮,並且分別勒石立碑,昭示三宮本屬同源,永遠關聯不得分離。

 

數十年來,行天宮三宮已然成為信眾心中的一方「淨土」,不僅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,更是許多遠道而來者的神聖殿堂。一家人攜老扶幼,或是三五好友呼朋引伴,一起來行天宮拜拜、收驚……成為多數信眾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份虔誠。謹願每一位來到三宮的信眾,都能在靈秀薈萃之廟堂中獲得身心的安寧與依靠,同享安和樂利的生活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