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山林野趣
這些或近或遠的大山小山,蘊藏許多訊息要傳遞出去,
有些關於這塊土地的、有些是關於我們自身的,
需要走進去才有辦法聽見。
-劉崇鳳《我願成為山的侍者》
當我們走向大自然,在山林中吸收芬多精,滌淨身心時,是否也曾關注到身旁的一草一木?山徑上花開草偃、蟲鳴鳥叫,形成了豐富的自然生態;而露出的地質種類,亦見證了環境變化。我們欣賞、觀察、愛護,並誠摯感謝大自然的恩賜。
重拾自然
儘管有許多人生活在都市裡,但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,創造了生活所需的環境和條件,而且不依靠人類生存;所以人類和動、植物的本質並無不同,都生於自然,也都本能地想親近自然,這種傾向也體現於人喜歡旅行,或選擇能看見自然景觀的住處等。
接觸大自然,讓人身心愉悅、充滿活力,也感到更有意義和目標。還記得童年時光嗎?當時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,想知道鳥為何會飛、魚為何能在水裡呼吸,如今科技一日千里,我們幾乎忘了曾那樣親近、愛好自然。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與玩伴,當我們陪著孩子張開五感、盡情探索時,不但幫助他們增進體能,提升專注力與平穩情緒,自己也拾回了純真的心。
甘地說:「忘記怎麼玩泥巴、在泥土裡打滾,就是忘記我們自己。」固然不用真的去滾泥巴浴,但可以試著找回本能,專注於身旁正在發生的事,去聆聽雨聲、風聲,觀察蝴蝶、螞蟻,或去觸摸一棵巷口的老樹……找回對生命的感動。
從一棵樹開始
是的,自然並不遙遠,就從身旁的一棵樹開始。巷弄、公園、人行道、學校……樹木始終安靜、溫柔地相伴,但我們認識它嗎?有幾棵樹應該是我們的老朋友,比如散發獨特香氣,樹幹上有深溝縱裂紋的「樟樹」,還有葉子為三裂掌形,秋冬會轉紅的「楓香」,以及一年有四色變化,而暗紅色的蒴果如千萬個小燈籠掛在樹梢的「臺灣欒樹」;另有茄苳樹、烏臼樹、白千層、榕樹、小葉欖仁、苦楝、大花紫薇、印度紫檀等。
這棵樹位在您上班、上學的路上嗎?或是離家很近的公園裡呢?從樹延伸出去的這一小塊範圍,就是自己的「祕密花園」,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去觀察,藉由這片心靈的園圃,瞭解園中的一草一木,體驗四季遞嬗與生命的奧妙;再回過頭找資料來驗證,一步步豐富這本「自然之書」,與它一起成長。也不妨回想一下與樹的互動、經驗,比如遮蔭、和鄰居在樹下聊天、欣賞樹上的花、享用自家果樹結的果子……您擁抱過一棵樹嗎?
觀察樹木重點 |
---|
一、記錄觀察的季節、日期、時間、氣候狀況 二、樹形是喬木、灌木還是藤本植物 三、樹木名稱 四、觀察(約莫一個月兩次) (一)吐新芽了或長新葉了嗎 (二)可用拓印、繪畫或拍照記錄葉片的
(四)開花(花形、花色、花瓣、雄蕊、雌蕊、常吸引哪種昆蟲、香味) (五)果實(色彩、形狀、果肉、有硬殼、種子數量) (六)有鳥巢、蜂巢、蟻巢嗎?還是有昆蟲、鳥類正在樹上?知道名稱嗎?形容一下叫聲 (七)是否有苔蘚,或其他附在樹身上的植物 (八)樹皮是否脫落 (九)樹齡(一般而言,樹幹的分枝愈多者愈老,枝幹綠色愈多愈年輕,將樹圍除以2.5大約可知幾歲) (十)樹的高度
|
入聖廟.心靈之旅
身體需要大自然的洗禮,我們的心靈當然也需要「芬多精」。行天宮北投分宮位於忠義山的半山腰,慶成於民國五十四年,當地人稱「忠義廟」,係由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苦心擘建,為三殿式大廟格局,有玉皇殿、鐘鼓樓,氣勢雄偉壯麗,氛圍神聖而莊嚴。
要通往北投分宮主建築,可先欣賞「心池」之美,當池水湧泉,水柱此起彼落、跌宕有致,散濺晶瑩的水珠,而泉水噴湧如一朵盛開的花;願信眾的心清明澄澈,亦能盛放如花。心池旁為「福德宮」,周圍植有阿勃勒樹,夏日花開,如同下起一場燦燦的黃金雨;另植有七里香、樹蘭,不時散發淡淡幽香,以及夏季開著白色小花,冬日結滿紅色漿果的南天竹,葉片在秋冬時轉紅,充滿了喜慶之感。
再轉進中央庭園,庭園前端駁坎下,有一排筆直的大王椰子,迎接祈福的信眾;通過中央庭園,登上左側大階梯的盡頭,從左山門進入廟埕,眼前是巍峨宮殿、石板地坪,與一片青翠草地,構成一幅寧靜祥和的景象。
而左山門外的「崇德堂」,是許多信眾與効勞生緬懷 玄空師父之處,堂前為開闊的綠化平臺,有一棵展開雙臂的大榕樹,為路過的眾生遮蔭,可稍事休息,遠眺臺北盆地的連雲疊嶂,觀賞遠山雲浪,春來還可賞看繽紛的杜鵑花。此處銜接「行天宮北投圖書館」,館外坡地闢設慢坡草地、步道,悠閒安步於落羽松之間,享受涼沁綠蔭。邀請大、小朋友一同來走走,敬拜 恩主公,享受閱讀的樂趣,精神世界也同時獲得滿足!
行步道.尋幽訪勝
北投分宮後山左側綠蔭蔽天,已鄰近「忠義山親山步道」登山口附近,植有竹柏、楓香、松樹、樟樹及相思樹等喬木。楓香樹汁具肉桂香氣,吸引許多甲蟲,而在酷熱的的夏天,極有可能在楓香的樹幹裡找到蟬蛻。竹子中空、有節,昂然直立而不屈,經常被比喻為氣節清高的君子,而後山有刺竹、桂竹、綠竹,還有多叢珍貴的金絲竹。竹幹呈金黃色,在陽光的舞動之下,閃閃發光。
後山有步道環繞北投分宮主建築,第二層步道中段有道階梯,可通往第三層步道。階梯旁,前後矗立著兩塊沉積岩,石頭上留有許多貝殼化石,說明臺北盆地曾是個大湖泊。繞到第三層步道,兩旁大樹掩映,時有觀音棕竹拂面,夏天,更有濃郁的梔子花香相伴。
遊寶山.滿載而歸
崇德堂旁可接「忠義山親山步道」,忠義山,舊名「小八里岔山」,又名「嗄嘮別山」,嗄嘮別為當地舊地名,源自平埔族語;但現在一座山已經分為兩部分,分別稱作「忠義山」及「嗄嘮別山」,算是相鄰的兩座山。
從登山口出發,拾級而上,上行約兩百公尺,可見許多株嬌豔的山櫻花,時而可巧遇各種美麗的蝴蝶,以及可愛的石龍子;接著來到忠義山山頂,沿途是一片平坦的草原,視野遼闊,可遠望觀音山和淡水河。來到平原後,向右可通往小坪頂,朝左則可沿著臺北藝術大學,繞回行天宮。
若體力許可,不妨繼續走,向「貴子坑」前進。此處蘊藏豐富的瓷土礦和石英砂,日治時期,北投陶瓷業興盛,然過度開採,造成水土流失,甚至被形容為「鬼子坑」;民國六十六年起,政府明令禁採,並設立「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」,才逐日恢復了從前的綠意,如今已成知名的戶外地質教室,風景宜人,卻是要警醒世人愛護環境,珍惜每一份天然資源。
以大自然為師
大自然就像一座教室,山的堅定與寧靜,水的清潔、以柔克剛,都賦予我們性靈上的啟發,而植物隨著季節興盛與凋零,是四時風情,亦是生命的課題-儘管時間有限,但可創造獨特的風景與意義,花草蟲鳥如是,人亦復如是。
年輪、葉脈是樹木活過的痕跡,蟬蛻是蟬成熟的象徵,而沉積的地質,也是大地歲月的累積;地球成為現在的樣貌,或人類演化為今日之我,都非一蹴可幾,每個無心的舉措,都影響甚鉅,所以我們要思考的,是如何留下一個美好的世界。
宇宙浩瀚,天地無垠,想來我們還有許多不知道的事,請以自然為師,謙卑地發問,並俯首感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