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按名索驥】
高雄 海洋首都 陽光之城
我們生長於斯,卻不一定能「看見臺灣」,熱愛這片土地,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,按「名」索驥,回首來時路,也創造新的意義。
港埠與鐵道
高雄俗稱「港都」,而高雄港原名「打狗港」,清代已是鳳山縣最大的漁商兩用港口;清同治年間,因天津條約成為對外的通商口岸,光緒十年(西元一八八四年)又因中法戰爭興築砲臺,將廢石棄置於水道,導致港口堵塞。
日治時期,臺灣總督府開始修築打狗港。一九○○年,縱貫鐵路臺南至打狗完工,將臨時的停車處設於濱海處,開啟鐵路連結港口的運輸作業,此為「濱線鐵路」之緣起;由於米、糖運輸量較大,鐵道部填築海埔新生地,作為新的港口碼頭區,稱「哈瑪星」,哈瑪星一詞即由「濱線」(はません)的日文讀音而來。至此打狗驛(後為臺鐵高雄港站)正式啟用,帶動南部產業發展,以及高雄港的現代化;儘管濱線已停駛多年,但依然可從「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」一窺昔日繁華。
非狗也非鼓
高雄舊稱「打狗」,明朝萬曆三十年(一六○三年),陳第〈東番記〉記載東番夷人「起魍港、加老灣,歷大員、堯港、打狗嶼……皆其居也。」文中「東番」指今嘉義以南的原住民,而打狗港旁邊有山,故稱打狗嶼;一般認為「打狗」為平埔族語,為閩南語譯音,但只知其音,不能確定意義。
荷治時期(西元一六二四年-一六六二年),荷蘭稱當地為「Tancoya」,是「打狗」的閩南語拼音,但泛指「地區」而非平埔族社名,後世文獻中「打狗社」僅是泛稱,指在地原住民;此外,因打狗山多獼猴,荷蘭人便將此山稱為「猴山」。清康熙三十三年重修《臺灣府志》,將打狗改為「打鼓」,一說打狗山形狀如鼓,也有人說是海浪聲,並衍生出許多和「鼓」相關的傳說。一八九七年,日本學者伊能嘉矩來臺踏查,循用「打狗」,提出打狗乃平埔族語「竹林」之意;但根據文史工作者呂自揚的說法,早在西元一六三五年底,荷蘭人攻打搭加里揚社後,此處已無平埔原住民村社,更何況在屋圍種刺竹的是屏東「鳳山八社」,推翻此說。
高躍而雄飛
西元一九二○年,日本政府認為打狗不雅,將其「雅化」為「高雄」,高雄(たかおし)為日本京都的賞楓名勝,其日文發音接近打狗的閩南語發音,日人挪用,並賦予「高躍雄飛」之意,沿用至今;至於打狗山之名,也歷經了埋金山、高雄山、壽山、柴山等變化,現已編為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」。
高雄得天獨厚,坐擁山、河、海的美景,以及豐富的城鄉文化,也因受海洋氣候調節,全年陽光明媚,氣候宜人,非常適合發展觀光事業。百年港口是榮光亦是底氣,而水岸城市充滿了熱情與活力,兩者交會,將繼續永浴愛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