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8期

【身在心在】

伸出愛的援手

做 恩主公的「腳手」,

傳遞安定撫慰的力量給信眾,生命充滿意義。

          ―《行天宮通訊》337期「効勞願行」

 

與人相處,發乎情,止乎禮。「攜手」相伴,是情;「拱手」作揖,是禮。爭執時要「手下留情」,最好趕快「把手言歡」;若他人有困難,不要吝於伸出「援手」,當有人需要打氣,就用力「鼓掌」吧!至於回身望己,不妨雙手「合掌」,問心。

健康動動手
 

手,是人類的上肢末端,完全彎取閉合者稱作「拳」,攤開為「掌」,掌上連結五指,內有神經、關節,用以抓握和精細操控,手中有掌紋,隨著年齡而加深;左右手互為鏡像,較常使用的手稱為「慣用手」,大部分人慣用右手,少數人慣用左手,稱「左撇子」。

 

俗話說:「雙手萬能。」舉凡拿取、推拉、抬舉、敲打、擠壓、寫字、畫圖、雕刻、彈奏樂器、打球及操作機械、打掃……正因雙手辛苦,所以要用心地保養;另外,手部也暗藏了幾個「健康密碼」,如按壓指甲,十秒內還無法恢復粉紅色,可能有貧血現象,而掌中肌肉柔軟細薄,代表精力欠佳、虛弱等。手為經絡的末端,時常按壓、甩動、搓揉,可幫助經絡、血路暢通;清潔物品時,也應戴上手套,避免直接碰觸洗衣精、洗碗精。

 

手的萬語千言
 

手看似靜默,實則「有話要說」。當手臂向上、擴張,代表正向積極的情緒,反之若抱胸、抱肚子,則有自我防衛之意;手背在腰後,通常是充滿自信、社經地位高者常有的動作,而手插在口袋裡,如果連大拇指也收在裡面,表示信心較低落。多觀察肢體動作,有助於理解人心,讓溝通更順利。

 

除了肢體語言外,也要瞭解一下各國的手勢意義,以便入境隨俗。例如常見的「OK」,在臺灣、美國都指「沒問題」,在日本則是「錢」的意思,巴西人更將這動作視作不雅。而在聽障人士之間,通常以「手語」交流,即以不同的手形代替口語,詞彙基本結構雷同,但並非世界共通,各國都有其獨特的手語系統。現在,讓我們一起看圖片,學習用手說出「我愛你」吧!

一雙雙溫暖襄助的手
 

在行天宮,常聽到執事、効勞生、公益志工說:「我要做恩主公的『腳手』。」意即「効勞」,以無私的心念替人做事,利人方便;那一雙雙為人收驚的、擦拭內殿拜桌及清洗地板的手,都是行天宮最堅實的力量,也是一道道最溫暖的風景。在日常生活裡,願我們也都能歡喜地付出關懷,手牽手、心連心,彼此扶持,讓自己好、別人好,也讓明天更美好!

杜勒〈祈禱之手〉

德國藝術家杜勒(Albrecht Durer 1471-1528),自幼立志學習藝術,但謀生與夢想難以兩全;摯友建議他:「既然我們都愛藝術,不如我先去工作資助你,等到你學成了,我們再換過來。」

 

於是朋友賺取微薄的工資照顧兩人,而杜勒也專心於創作中。當杜勒終於學有所成,卻發現友人的手早因工作而變形,再也不可能進行細緻的創作了。夜裡,杜勒還發現友人合手祈禱:「太好了,好在讓杜勒先去,他比我有才華,不可浪費;上蒼啊!我已無法成為藝術家,請將我的能力加倍賜給杜勒吧!」

 

杜勒聽了,既自責又感動,只能以鋼筆素描畫出一雙長滿老繭、手指關節變形、滿是皺紋的手,不但是感謝朋友對他的付出,也是向全世界的勞動者致敬。

 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