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餘音繞梁】
貝多芬與《命運交響曲》
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一七七○-一八二七),他上承古典樂派的傳統,也是浪漫樂派的先驅者。一生創作豐富,每一種曲式都有創新,影響後世深遠。留存有九部交響曲、三十餘首鋼琴奏鳴曲、十六首弦樂四重奏,還有歌劇、彌撒曲等。最著名的有《悲愴》奏鳴曲、《月光》奏鳴曲;第三交響曲《英雄》、第五交響曲《命運》、第六交響曲《田園》等。
年輕有為的音樂家
貝多芬生於波昂,他的祖父是宮廷樂師,父親則是一名歌手,可以說是音樂世家。父親為了栽培貝多芬,從小就讓他接受嚴格的音樂訓練,並且在名師門下,學習各種樂理和演奏技巧。
天賦加上努力,他八歲就首次公開演奏,十一歲就以即興鋼琴而聞名。十七歲時,貝多芬到維也納深造,莫札特對他的才華讚譽有加。二十歲時,也曾短暫拜海頓為師,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獨創性,並且開始嶄露頭角,相繼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。
就在事業正要扶搖直上的時候,貝多芬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-他的聽力正在消失!剛開始只是一些頻率聽不見,他到處求醫,情況卻是每況愈下。二十五歲左右,他已經近乎全聾。
身為一個音樂家,竟然從此聽不見聲音,這無疑是命運在跟他開玩笑。他相當悲傷,卻無從訴說,更害怕別人知道他的祕密,因此開始遠離群眾,過著獨居的生活。很多人覺得他孤僻古怪,性格陰晴不定,其實都是耳疾所致。
抗拒命運的創作者
的毅力與熱情,繼續投入他所深愛的音樂創作之中。他曾在信中寫道:「我要掐住命運的咽喉,絕不讓命運擊倒我!」因為他知道,自己雖然失聰,聽不見外界的聲音,但腦內仍有無限的音符,等待他去記錄。他的創作能量因此而更旺盛了。
他開始用助聽器,用筆談的方式跟人溝通。他牙齒咬木棍,另一端放在鋼琴上,利用「骨傳導」的方式,捕捉微弱的聲響。他憑藉自幼苦練的音樂基礎,還有心中無限的想像力,這時候的他,反而因為沒有了樂器的限制,而能大膽突破傳統,寫出比年少輕狂時更加自由奔放、慷慨激昂的樂曲。
第五交響曲《命運》可以說是道盡了貝多芬的血淚心聲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從此之後,貝多芬所創作的音樂,不再是貴族或教會的專屬品,而是為了所有人而寫。他深信,音樂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,也可以用來傳遞理念和情感。透過音樂的創作,他宣揚的是「自由、平等、博愛」的精神,只要彼此攜手合作,就可以共同打造出更好的世界。
五十三歲那年,他的第九交響曲《快樂頌》於維也納首演,他堅持站在臺前擔任副指揮,那種堅毅不屈的精神,感動了場內的所有人,包括正在演奏的樂手,還有前來聆聽的觀眾。
演奏會結束後,聽不見聲音的貝多芬,仍然在賣力指揮,直到有人扶他轉身,這才發現聽眾紛紛起立掌聲歡呼,這令他感動不已,含淚謝幕。他一生對抗痼疾,努力創作音樂,傳達心中的情感,不只當時的人們感受到了,數百年後的我們,也深深被他的音樂所打動。西元二○○三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手稿,列入「世界人類文化遺產」名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