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潤心法雨】
《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》
今譯今註(四十五)
【語譯】
儒釋道三教,皆體念上天的仁德,並以此為根本,救度世人,累積善功。若世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將修德行善做到最好的境界,不但有機會證得聖賢仙佛的果位,也能消弭各種災厄、災禍。 如此將能迎來天地清淨安寧,風雨適時適量,農作物豐收,眾人都能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。並且也能一起歡慶太平盛世,持續感召美好時節的來臨。
【說明】
我們要平息禍患,獲得美好應驗的具體方法,就是學習儒、釋、道三教涵養心性、累積善功的精神。而三教雖然各有齊家治世、慈悲救苦、清靜度眾的德行與功業,卻都包含正己化人的使命。
儒教立功,克己利他
儒教教主孔夫子,在《論語》中談論最多的美德就是「仁」,如「克己復禮為仁」、「仁者愛人」。我們修養「仁」德,就要先做到「克己」,約束自己的身心口,節制欲望,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;並且進一步地做到「利他」,除了給予他人關懷協助,也要以良好的道德修為,勸勉他人棄惡從善,啟發天賦的善性,為社會帶來敦厚和諧的風氣。
佛教立功,修持正道
佛陀教導我們,世間的一切現象,都是因緣聚散的結果,無法永恆存在,只有業力會緊隨我們。而業果是自作自受的,因此,佛陀開示要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,不犯「殺、盜、淫」的身業,不造「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」的口業,更要不起「貪、瞋、癡」的心業,才不會遭受惡報苦果。 我們還要努力勤修正道,涵養正當的意念,言語端正、誠實,行為合乎道德良知,如此才能修得真正的德業善報。
道教立功,見素抱樸
太上道祖在《道德經》中,則是提醒我們要「見素抱樸」,減少私欲雜念,摒棄虛詐的巧智巧計,回歸純真質樸的天性,讓內心虛明平靜,以靈明的覺知,接納萬事萬物的變化,適應時勢和環境。並學習「水」往低處流、滋潤萬物等順應自然、平等利生的特質,培養謙卑無爭、柔軟包容的品格,善用自己的能力來利益眾生,而且不爭功名、不求回報。
儒、釋、道三教的教理雖然不同,但對於個人的身心修養,對眾生的慈悲宏願,都是相同的。因此,我們應該不斷反省,放下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思考模式,並且以慈心善待天地萬物。 相信如此,我們不但能修來良好的品格,還能匯聚眾人的力量,帶來天清地寧、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的祥和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