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7期

【莊語莊意】

養出好生涯

樂天為事業,養志是生涯。

   -北宋•邵雍〈擊壤吟〉(節錄)

 

生涯隨分過,誰管世人嫌。

   -元代•清珙禪師〈溪巖雜詠〉(節錄)

自一九五○年代,美國心理學者唐納.舒伯(Donald Super)擴大「生涯」的定義,將人生歷程的所有階段、扮演的角色、從事的職業,全納入了生涯規畫(Career development)的範疇後,影響之大,連現今臺灣的許多家長,都認為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必須培養興趣、規劃未來。

 

依天行事保生涯

「生涯」一詞,原出自《莊子.養生主》的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;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」「涯」是止盡、邊際的意思,而「知」是心靈的感知。這句話是說,人一生的壽命、才能、精神活力是有限的,但內心感知外物,受到誘發的欲求卻無窮無盡;若不自量力地貪逐欲望,恐怕會殘損身命心靈。

 

且跟唐納.舒伯從「社會人」的角度,依照年齡將人生劃分階段、訂立目標的觀點不同,莊子認為人人都是道化天成的「自然人」;若只能在既定的社會框架,尋找與個性、興趣相契合的職業,或要求才智、性情不同的人,必須遵照同一套發展模式,根本是削足適履、斲傷天性。為此,莊子提出「緣督以為經」的修為原則,鼓勵我們應當順隨自然常道來觀照萬物,進而成就自己、周全他人。

 

莊子又以公文軒看見天生獨腳的人,居然吃驚地問對方,是生來如此,抑或是人為傷害所致的故事,補充說明公文軒正是受到「人天生有雙腳,會失去一隻腳是遭受刑罰,或在打鬥、征戰中失去肢體」的成見束縛,才會這樣冒失無禮;若能明瞭大自然造化萬物,本就繁複多樣,有時甚至超乎人的想像,便能以好奇、熱情的態度探究事情、物象的成因、演變,並用寬容同理的胸襟接納萬事萬物。

養生之主更自在

而要能「緣督為經」,讓生涯有好的起始、圓滿的結束,就要懂得「養生」。古代所謂養生,最初指奉養父母。到了戰國時期,則衍生出「養生術」,如《莊子.刻意》記載,有人會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申」,以調理氣息的功法,或是「熊經鳥申」等五禽戲之類的身體導引,來通暢經脈血氣,達到延年益壽。

 

不過,莊子認為,與其養身續命,不如養「生之『主』」,也就是我們的「心」;更舉野外的雉鳥為例,牠們十步一啄、百步一飲,需耗費一整天來覓食維生,但就算再辛苦,也不願被圈養在籠子裡,雖然吃得好、不勞累,主控權卻掌握在別人手上,任人擺布。由此可見,莊子若活在今日,確實會贊同人必須探索興趣、陶冶個性,擇其所愛、愛其所擇,只是會難以認同,人必須自我設限,在每個階段一定要達到特定的目標,否則就是輸在起跑點上、落後別人一大截的觀點;對於當前以薪資多寡、成就高低來評價工作好壞、能力優劣的社會氛圍,也肯定會搖頭嘆息。

哀樂不入心安順

然而,想要撼動或掙脫社會上熱衷競爭、愛比較的群眾意識,真的很難,有人甚至被逼到精神出了狀況,走上絕路,或乾脆閉門不出,當個繭居族。這在在印證了莊子「哀莫大於心死」所言不虛。所以莊子特別傳授了「安時處順」的「養心術」,來幫助人們度過這些壓力風暴、情緒浪潮。

 

〈養生主〉最後一個故事,描述老聃過世,弔唁的人群裡,有年輕人哭得如喪考妣,老人家哭得像失去兒女。老聃的好友秦矢感慨,這些人是因為身處喪祭場合,顧慮眾人的目光而刻意表現悲傷,假裝很難過,卻又演得太過頭,反而讓人看起來是在哀哭骨肉至親,顯得十分矯情。接著秦矢又娓娓道出,人降生於世,是上天賦予的時命,命盡離世,也不過是依順「物有終始」的天理;唯有將身心安頓於看似無常、實則必然的時命,並順從天理自然的變化,弭除從眾的心態與成見,就此停下追逐欲念的腳步,讓自己即使面對生死也能泰然自若,那麼生活中的得失禍福、寵辱毀譽,又豈能在內心掀起喜怒哀樂的波瀾呢?

 

最末,莊子以「指窮於為薪,火傳,不知其盡也」勉勵我們,個人的生涯確實如同蠟燭般會燃燒殆盡,但若能真心觀照自己,盡情於此生發揮才能品德、展現熱忱與活力,並行善助人、付出關懷來傳遞人情暖意,那麼我們的精神人格,就會像燭芯上的火一樣,傳承相續,接連點亮一個又一個人的心燈,在無盡的時間長流中,煥發永恆不滅的光芒。

 

 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