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在心在】
牽腸掛肚的愛
在媽媽的肚子裡,藏著滿腹的珠璣
那是蚌與蚌的寶貝……
―譚俊瑩〈滿腹的珠璣〉
有時「推心置腹」,別人卻不一定能理解或接受,不免令人感嘆「人心隔肚皮」,這「一肚子的悶氣」,及「滿腹牢騷」,真不知該從何說起。俗話說得好:「宰相肚裡能撐船。」大人有大量,我們還是開心過生活吧!
腹大非福
腹,又稱「肚子」,閩南語稱「肚」或「腹肚」,位於胸部與骨盆之間,內部是大部分消化系統的所在,如胃、十二指腸、盲腸、橫結腸等,其他重要器官則有肝、腎、脾、胰。據古籍記載,「肚」起初專指「胃」,後來才慢慢延伸為人的整個腹腔,以及其他動物的胃,如牛肚(讀音ㄉㄨˇ)。 古代將肚子大視為富裕、力量的象徵,端看留存的浮雕、畫作,多是腰寬度大的男子,老一輩人甚至稱之為「發福」。其實,「中廣身材」代表內臟脂肪過多,容易影響代謝,還會導致腎臟發炎、病變,最好還是養成量腰圍、監測三高的習慣;平日應均衡飲食,定時、定量,少鹽、少糖、少油,戒除菸酒,養成充足睡眠,建議每星期三至四次,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。
媽媽的肚子
「腹爸爸」的健康堪憂,而「孕媽咪」的肚裡確實裝著福氣,那一天天隆起的肚腹,代表胎兒日漸成長,只盼著健康出生的日子。 早期社會有「換肚」之俗,若出嫁的女兒久未懷孕,或未生男,將由娘家準備四物燉煮的豬肚,放在茶壺裡,壺上懸掛著兩顆鈴鐺或龍眼;娘家人擇良辰吉時,把茶壺送往婆家婚房裡,期間不得與任何人打招呼,就連女兒和女婿也要迴避。之後女兒回房吃掉豬肚,收起龍眼,才算完成儀式。時至今日,民情漸漸有所變化,換肚不再是沉重的壓力,至多算是「以形補形」的祝福。
當孩子出生,第一個紀念品就是「臍帶」,這是母子間最親密的連結,也是家長對嬌兒的殷切「期待」。傳統由產婆接生、剪臍,從前因酒精不普及,會以麻油來收斂,但無消毒之效;現代醫學發達,生產安全又方便,但仍有些習俗延續至今,比如將臍帶製作成印章,有「守住肚財」的寓意。某些原住民耆老還會問年輕人:「你的臍帶之地在哪裡?」父母之愛是永遠剪不斷的鄉愁,他們期許後輩都能知恩、不忘本。
以己為器 大度能容
母親以腹孕育子女,猶如裝滿愛的容器,而為人處世,亦要有器量承載萬象。我們應涵容不同的聲音,理解他人的難處,儘管有些事「心知肚明」,也無需點破,予人三分餘地。更要慎選「入腹之物」,比如學問或好心腸,或是向「蟬腹」學習,蟬飲清露,滿腹清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