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7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何必今朝是別離
 

眇眇天涯君去時,浮雲流水自相隨。

人生一世長如客,何必今朝是別離。

          -唐‧朱放〈送溫臺〉

這首送別詩是中唐文人朱放所作,他看著好友向著遠方離去,萬般不捨湧上心頭,只嘆自己不能相伴走天涯,唯有浮雲流水隨朋友而去。不過仔細想想,人生短暫,猶如塵世間的匆匆過客,世間的情緣不就是種種悲歡離合的過程嗎?若是如此,那麼又何必執著於當下的分別,憂思難解呢?

 

透過短短二十八個字,朱放從依依不捨的別緒中流瀉出豁達的胸襟,既抒情又瀟灑。在收放之間,猶如音樂的抑揚頓挫,簡潔有力地道盡了人生聚散本無常的「常態」,其實只要學習接受它,便不會耽溺於低落的情境裡難以自拔。他的送別詩並未充斥濃烈的悽愴氛圍,反而代之以一種瞭然於心的體悟,撫慰離去的好友,也同時寬慰了自己。這般生命的大智慧,值得讀者細細品味。

 

「何必」一詞在春秋時即已出現,《春秋左傳》、《論語》、《禮記》均可見,為一種反問語氣,意思是「為什麼一定要如此?」而真正的涵義就是陳述者認為「不必」、「不需要」。 甲骨文的「何」是一個人以肩膀扛著物品的樣子,上面的橫線代表扁擔。有些字形是手持扁擔前端,後端懸掛東西;有些字形則是前後兩端都有東西。因此「何」的本義是「扛物」,引申為「承當」、「擔負」、「蒙受」。不過後來「何」被假借為「什麼」、「為什麼」、「怎麼」的疑問詞,如「何時」、「何不」、「何止」;或者是表示程度的副詞,意思是「多麼」,譬如「何等」。

 

由於「何」被假借之後,一借不還,於是只好以後起的形聲字「荷」(ㄏㄜˋ)代表「扛物」、「承擔」等義。

 

再看「必」,甲骨文的字形源自於「斗」。斗是舀取液體的勺子,上方是勺,下方是柄。「必」則在「斗」字的勺內加上一點,柄的兩側又各加一點,強調柄的作用和重要性,因此本義就是指「斗柄」。由於斗柄要和斗勺牢牢固定在一起,如此才好使用,而引申有「一定」、「肯定」、「果決」的意思。

 

如同「何」一樣,「必」也是有借無還,引申義通行,本義漸廢,於是另加「木」成為「柲」(ㄅㄧˋ),以代表「斗柄」之義。特別一提的是,「必」其實與「心」無關,而是從隸書到楷書的演變過程中,將字形寫成類似「心」加一撇,兩者才看起來相關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