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7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閒步文學藝苑

宦遊非吏隱,心事好幽偏。

考室先依地,為農且用天。

輞川朝伐木,藍水暮澆田。

獨與秦山老,相歡春酒前。

      -唐.宋之問〈藍田山莊〉

 

人類來自大自然,隨著文明發展,逐步創造出許多建築。由於這些設施畢竟與自然環境不同,但花草樹木的璀璨與芬芳,仍時時召喚著我們的心靈,於是人類又再造就一些庭院苑囿,藉此抒解生活上的壓力,重新獲得朝氣蓬勃的養分。

 

當然,這處處園林並非如大自然中的萬物可以恣意生長,而是經過用心的布置與安排,因此它們結合自然與人文,往往能呈現一物一景、沙中見世界的意趣,引得風雅之士優遊玩賞,賦予了千姿百態的人生況味。

 

譬如這首〈藍田山莊〉,為宋之問在輞川(在今陝西藍田)購置別業(即別墅)後所寫,詩中披露了他在此地闢建園林房舍,想要享受農村生活的念頭。輞川在終南山北麓,距長安不遠,由於山水秀麗、谷地豐美,成為唐代許多達官名流置產閒居的首選。古時的別業,猶如今日鄉間的莊園,有樓閣屋宇及林木田地,或者還有亭臺池榭,居住其中,可以暫別塵囂,體會自然之趣,涵養身心,並將感悟之所得化作隻字片語,寄情寫物,讓無數後人吟詠玩味。

輞川絕塵 怡情修身
 

中歲頗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

興來每獨往,勝事空自知。

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。

偶然值林叟,談笑無還期。

      -唐.王維〈終南別業〉

 

宋之問在輞川營建了別業,但他熱中朝廷的官位,其實居留此地並不久。不過這處恬靜雅致的園林卻未銷聲匿跡,在閒置了將近五十年後,反而成為另一位大詩人的心靈桃花源。

 

王維一生起起伏伏,雖然二十多歲即考中進士,但仕途並不順遂,在京城與各地州府之間來回任官,總是未有安居之處。直到他四十五歲這年,偶然至輞川走走,竟發現了宋之問的別業,頓時覺得這裡清雅絕塵,適合修身養性,於是決定買下來當作寓所。

 

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,此後王維的職務仍調動頻繁,沒幾年又逢母喪,於人生的喜怒哀樂之間,唯有得空回到輞川別業,才是他感到最平靜的時候。這是王維的性靈居所,在此參禪學佛,忘卻外在世俗的煩憂。

 

正當王維逐漸安然於修身養性的生活時,未料竟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安史之亂,王維被俘,還因其詩名之累,安祿山強迫他任官。等到唐軍收復長安,王維卻又因此事被捕下獄。幸賴弟弟王縉的營救,以及王維身陷敵營時曾寫下一首表明心跡的詩作,最後得以倖免於罪。

 

經過這番命運的擺弄,王維求佛之心更加強烈,除了公務,幾乎大半時間都待在輞川別業,過著純樸安靜的山林生活。大自然中各種清新的景色,不僅提供了他視覺上的享受,更讓心靈倍感自在愜意。於是就像〈終南別業〉詩中所描述的:興致一來就獨自漫遊,信步走到水盡之處,便坐下來欣賞浮雲流動;偶然遇上了林間老叟,便隨意聊聊、話家常,不必在意何時該回家。這種閱遍人事滄桑的了然不惑,可說是王維的心情寫照。

 

輞川別業讓王維留下許多名垂後世的詩作,尤其他與同樣隱居在輞川的好友裴迪經常來往贈答,日後輯錄成《輞川集》,完整呈現了這處莊園的美好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。如今輞川別業雖已不存,但那曾經留給詩人的曼妙倩影,卻成為世間永恆的謳歌。

沈園故人 深情幾許
 

路近城南已怕行,沈家園裡更傷情。

香穿客袖梅花在,綠蘸寺橋春水生。

         -宋.陸游〈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‧其一〉

 

一處園林,可以是文學家心靈安居之所,但有時也可能是觸景傷情之地。初建於南宋初年的浙江紹興「沈園」,便因為大詩人陸游的一段愛情故事,而令到此的遊客每每為之動容。

 

沈園原為一位沈氏富商所建,由於自北宋起,許多私家園林會對外開放,讓尋常百姓也能遊賞,而沈園亦不例外,所以經常有文人墨客到訪此地。

 

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(西元一一五五年)的春天,三十歲的陸游到沈園遊玩,沒想到竟遇上前妻唐琬。兩人年少即成婚,感情本來如膠似漆,卻因未能養育出一子半女,而在當時首重傳宗接代的家族壓力之下,被迫離異。此時再相見,已經又各自嫁娶,雖然彼此心中萬般不捨,但也無法改變現況,只能留下無盡的惆悵。

 

陸游重情重義,離婚一事對他造成難以磨滅的傷痛,本以為不見故人,至少不會再想起從前。誰知在沈園竟不期而遇,頓時前塵往事湧上心頭。為了不逾越倫理,陸游只能向唐琬及其夫婿趙士程致意,但兩人離去後,陸游再也按捺不住情緒,便在沈園一處牆面寫下〈釵頭鳳〉一詞,將深深的思念寄託於字裡行間。

 

隔年春天,唐琬又來到沈園,看見陸游所留之詞,不由得感慨萬千,於是另和了一闋〈釵頭鳳〉,寄語無限深情。同年秋,她抑鬱而終。

 

此後五十多年,沈園成了陸游經常到訪之處,他在此追憶故人,留下許多題詩。〈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〉便是陸游在八十歲那年的臘月夜裡,夢見昔日與唐琬重逢的情景,醒來後至沈園寫下的二首絕句。在第一首中,陸游提到「怕行」、「傷情」,但仍然執意前往;可是到了沈園,卻不見故人,只見遊客衣袖上的梅花花瓣,以及春意漸露的園景。這時的他,滿腹的悲憤不再躍然紙上,但縈繞一生的思念仍不絕如縷,如此的深情,怎不令人唏噓?

 

如今,沈園歷經風雨霜雪,幾經易手重建。遊人再到此處,早已不見陸游題詩,所留下的唯有詩人傷感的愛情故事,迴盪在園林深處。謹願天下有情人都能成就美好姻緣,不留一絲遺憾。

祕密花園 勤耕福田
 

任何人,當那種令人討厭或令人萎靡不振的思想鑽進腦裡的時候,

一定要有意識地用積極進取的思想來把它擠走,這樣一來,

更令人驚喜的事情就會發生在他身上。

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在一個地方並存……

            -美國.柏納特《祕密花園.第二十七章:在花園裡》

 

生命運途起起伏伏,有令人滿心喜悅的事,但也經常有不圓滿、不盡人意之事。行天宮寶經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提到:「世上不齊等事,全憑一點真心。」人世間有各種不同的遭遇,無論是貧富窮通、順逆起伏等何種處境,只要能以一顆真誠正直的心來面對,自我提醒,並努力把握每一個修心造福的機會,如此一來,將能安然通過考驗,創造平安順利的命運。

 

以此來看這部自發行之初即蜚聲卓著的兒童文學作品-《祕密花園》(The Secret Garden),其涵義便是傳達這樣的理念。

 

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名叫「瑪麗」的小女孩,她個性孤僻,不喜歡與人來往。然而因為父母雙亡,瑪麗只能被送往姑父克拉文先生的莊園生活。起初,這個陌生的環境讓她倍感孤獨寂寞,她不喜歡其他人,卻不知道自己也不為人所喜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瑪麗在知更鳥的指引下發現一把鑰匙,開啟了莊園中一處塵封已久的祕密花園。於是經由女僕瑪莎的鼓勵,瑪麗開始在花園裡尋找樂趣。接著瑪麗認識了花匠和鄰近的農家男孩,他們嘗試在花園裡耕種,使得花園重現生機。

 

觀念的轉變,讓原本蒼白的瑪麗逐漸紅潤了起來,而個性也變得親切隨和。隨著瑪麗的「探險」,她又發現了終日躲在屋內的憂鬱表弟-柯林。由於家人認為柯林身體不好,難以健康成長,柯林就一直待在床上。瑪麗寬慰他、鼓勵他,以樂觀的態度引導柯林走出房間,將他帶進生機盎然的祕密花園。在第二十七章的這段文字,便是描述柯林的心理變化:唯有以積極進取的精神迎向生命的挑戰,人生才會發生驚喜的好事!

 

瑪麗的轉變,影響了整個莊園,不僅祕密花園欣欣向榮,每個人也都充滿活力,成為身心健康的人。甚至原本遠離灰暗莊園的克拉文先生得知此事後,決定重返莊園,和兒子柯林重拾天倫之樂。

 

作者法蘭西絲.伊麗莎.霍森.柏納特(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)的人生經歷,或許也和書中主角瑪麗類似。她出生於英國,因家境清寒,十六歲時舉家移民美國。為了抒發情感,同時為了貼補家用,柏納特努力寫作,許多作品的主角都有不畏命運艱困、奮力突破困境的特質。正是這般認真、光明、堅毅的精神,柏納特的眾主角最終都能擺脫命運的束縛,從而開創出人生新局。

 

我們每個人的心田深處原本都有一處生機盎然的花園,然而往往在面臨挫折或挑戰之時,卻可能因「囿」於眼前困境,而任其荒廢、枯萎。其實只要能憑藉真心,解開深鎖的花園,勤耕福田,相信人人都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蹟。                 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