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7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走進歷史名園

庭園是世界上最小的一角,

在這角落裡卻有著全世界。

   -法國哲學家 米歇爾.傅柯

 

從古至今,人們常在庭園種植花木以供遊賞,從皇家苑囿、私家園林,到公共花園、植物園,有的呈顯秩序、和諧與靜謐,有的則創意十足、令人耳目一新,不僅各具文化、美學上的豐富意趣,往往也蘊含宗教、哲學方面的深刻內涵,成為許多人寄託心靈的所在。

 

許許多多的庭園設計者與建造團隊,對於建築、植物學與視覺藝術等,有著全面且獨特的認識與融合,藉由植栽與建物的巧妙安排,召喚出知性、感性與想像力豐沛流動的美好世界,讓入園的欣賞者可以不斷轉換觀看視野、角度,澈底地沉浸在線條、色彩、光影的變化之中,流連忘返。接下來,邀請大家一同走進世界各地的歷史名園,尋幽訪勝。

善用地形與水法-義式庭園
 

自文藝復興時期(約西元十四至十六世紀)以降,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、羅馬、威尼斯、卡塞塔、蒂沃利等地區,皇家與名門望族紛紛興建別墅園林,庭園圍繞著偌大的宅院,構成完整的莊園,地點往往坐落於丘陵或河面制高點,藉以達到借景效果。舉例來說,宅邸若位於佛羅倫斯的阿諾河高處,可由露臺向下眺望,從庭園雕塑朝遠方開啟的視野,帶出一片廣袤的鄉野景致,著實美不勝收。

 

義大利式庭園善用丘陵的地形起伏,開闢成整齊的臺地,逐層配置樹木或修剪成圖案的植壇,並順應山勢運用各種水法-人工導入的水源,或呈現為靜態的池子,或為動態的瀑布、噴泉、流泉等。在景觀設計上,有些庭園應用數學原理,幾何律則無所不在;也有些庭園著重於花壇、盆栽、雕像、涼亭、小池、噴泉及散步小徑的配置,使沿途風景顯得變化多端、錯落有致。

 

不少著名的義式庭園,像是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「托斯卡尼的麥地奇別墅和花園」、「埃斯特別墅」(擁有文藝復興後期具代表性的庭園)與「十八世紀的卡塞塔王宮和園林」等,歷經數世紀的歲月淘洗,美景依舊秀麗,散發迷人丰采。

 

強調規律與對稱-法式庭園
 

地勢較為平坦的法國,約於十七世紀逐漸發展出有別於義大利的平面式庭園,不過景觀風格仍深受義大利影響,特別是將幾何學發揮得淋漓盡致,極為強調規律性、對稱性等理性秩序,並且大量修剪花木,創造出圓錐形、十字形、金字塔形、渦紋花壇等不存在於大自然的植栽造形,充分展現了形式化的美感。

 

壯麗精緻的「凡爾賽花園」

由安德烈.勒諾特爾主導設計的「凡爾賽花園」,曾是凡爾賽皇家領地的一部分,位於凡爾賽宮以西,占地遼闊,繁花似錦,堪稱法式庭園無可取代的巔峰之作,宮殿與花園共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
 

法國的花園專家香塔.寇勒莒萌,藉由文字描述,引領讀者遊覽這座名園:「在凡爾賽花園裡,每個細節都經過規劃,沒有放任和隨興……順著中央通道延伸的支路出去,逐一可見花壇、水池、灌木叢和成排大樹……雕像和修剪的造形灌木,點綴在歐洲千金榆或薔薇木圍成的小徑。各處都設計有互相匹配的精湛裝置,以鏡子搭配水池,水晶燈搭配瀑布,倍顯君臨天下的奢華氣派……在半圓形劇場後方,有迷宮、草地滾球場、拱廊和人工林,這裡離城堡視線已遠,樹林、草地的自然氣息逐漸變得濃厚。」讓我們彷彿親臨現場,一窺凡爾賽花園的堂奧。

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-英式庭園
 

在英國,於十八世紀前的幾百年間,義式和法式庭園十分流行。到了十八世紀,在浪漫主義的時代風潮下,英國庭園設計師開始提倡「回歸自然」,意在重現原始自然,或是構築理想自然,呈現如詩如畫的絕美景色。值得一提的是,崇尚自然的中式庭園風格也在此時傳入英國,帶給設計師很大的啟發。

 

英式花園的特點,在於運用豐富植物學知識,以及高超園藝技巧,使得植栽看起來渾然天成,順應大自然的節奏而榮枯,依隨季節轉換、風雨陰晴、每日時刻的變化而有不同樣貌。設計師追求的是畫面的平衡、色彩的和諧與植物的多樣性,即使不規律、不對稱也無妨,有些設計師甚至讓想像力自由奔馳,創造出如夢似幻的浪漫場景。具代表性的英國庭園,包括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「斯塔德利皇家公園」、「邱園」,以及曾為皇家園林的「海德公園」、「聖詹姆士公園」等。

 

遊歷過西方三種主要風格的歐洲庭園後,緊接著讓我們回到東方,品味亞洲園林之美。

 

借景襯托 觀之不盡-中式庭園
 

陳從周教授在《中國名園》一書中表示,中國園林集建築、書畫、文學、園藝等藝術的精華,造園時利用天然地形再配合人工設計,節約了人工物力,也利於景物安排,雖然多數四周皆有牆垣,景物藏之於內,可是園外有些景物還要組合到園內來,使空間推展極遠,予人不盡之意,此即「借景」,例如「頤和園」借近處的玉泉山與較遠的西山之景,每當夕陽西下時,於亭邊憑欄,方得見湖山真意,二山彷彿移置園中,確是妙法。而借景一方面擴展空間感,另一方面也含有謙卑的意思,默認自身不足,承賴大自然償補,細微意念裡蘊藏著無限智慧。

 

書中也指出,中國園林內的景物,往往以建築物與山石樹木、大與小、高與低、疏與密作為對比,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景物襯托而出,運用花間隱榭、水邊安亭、長廊雲牆、曲橋漏窗等,構成各種畫面,使空間更加擴大,層次分明。因此,遊過中國園林的人常會發現庭園可能不大,卻曲折有致。這就是景物組合成不同的空間感覺,有開朗、有收斂、有幽深、有明暢。遊園觀景,猶如看中國畫的長卷一樣,次第接於眼簾,觀之不盡。 中國歷代名園眾多,蘇州「拙政園」、北京「頤和園」、「承德避暑山莊」、蘇州「留園」合稱「中國四大名園」,均在世界文化遺產之列。園以景勝,景因園異,各有各的妙境,閒遊細品或駐足欣賞,也有動觀或靜觀的不同趣味。

 

一步一景的「拙政園」

拙政園有五百多年歷史,全園以水為中心,縈繞錯落有致的假山及精緻的庭院建築,花木並茂,遊覽時「一步一景」,主要景觀包括了蘭雪堂、涵青亭、遠香堂、香洲、卅六鴛鴦館、盆景園等,以及兩處名景:一是「北寺塔借景」,站在東花園往西看,可以見到一公里外的北寺塔,彷彿就在園子裡,而借景的手法在園內也四處可見;二是中花園的「廊橋飛虹」,朱紅色的橋欄倒映在水中,宛如一道飛虹,令人驚豔。

寧靜悠遠的意境-日式庭園
 

根據《和園悅色》一書的研究,日式庭園分為以下數種:

  • 池泉庭園:數量最多,為大地景觀縮影,主要由水景及實體景觀構成,空間屬性有觀賞式(傳統形態)、回遊式(地形高低起伏,步道蜿蜒曲折)、舟遊式(水域面積較大,設有船隻,水陸賞景並重)、淨土式(傳達佛教思想與意象)之說,但常常彼此涵蓋,因此現今並不強調。
     
  • 枯庭園:仿效大地的無水風景,又分為有山的枯山水庭園,以及無山的枯流庭園。概念源自日本禪宗思想,取瞬間為永恆,故採用非動態與不具生命的元素來建造:主要元素為白砂,代表水;聚砂為砂池,代表湖海;聚砂為枯流,代表河水;砂紋代表水波;聚砂為圓錐型狀,稱為盛砂,代表靈力聚集產生莊嚴力量。
     
  • 其他庭園:諸如茶庭園(實踐茶道的場所)、書屋庭園(配合書院建築)、玄關庭園(設於大門入口附近)等。

    ​水景、島、岩石、假山、圍牆、庭園步道、建物(如鳥居、洗心亭、鐘樓等)、飾物(如燈籠、水缽、石塔等)、橋、植栽……對這些景觀元素的運用差異,造就了每間庭園的獨特風格,最具代表性者當屬「日本三大名園」-金澤「兼六園」、岡山「後樂園」、水戶「偕樂園」,皆體現了寧靜悠遠的意境,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理與美學,可說是凝縮了日本歷史文化的藝術結晶。


在臺灣,也有臺北「林安泰古厝」、板橋「林本源園邸」、「霧峰林家花園」(又稱「萊園」)、臺南「吳園」等園林,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閒,前來漫遊賞心,暫離塵俗喧囂,滌盡煩憂,尋得一方心靈的淨土。  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