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按名索驥】
新北 第二故鄉 多元包容
我們生長於斯,卻不一定能「看見臺灣」,熱愛這片土地,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,按「名」索驥,除了回首來時路外,也為家園創造新的意義。
從臺北縣到新北市
新北市原名「臺北縣」,其地名背景與臺北市相當。西元一八七四年,清朝設「臺北府」;一八九五年,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,日人設臺北縣,轄臺灣北部,這也是「臺北縣」一名首度出現;一九○一年廢縣置廳,一九二○年改廳為州,稱臺北州。一九四五年,國民政府設臺北縣,一九六八年,因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,將臺北縣所屬的景美鎮、木柵鄉、南港鎮、內湖鄉等四鄉鎮劃歸臺北市,此後臺北縣的轄區維持至今。
西元二○○七年,臺北縣成為準直轄市後,積極爭取為直轄市,但有臺北市在前,需有別的名稱才能改制,於是對外徵求新市名;當時擬定新北市、興北市、環北市、北縣市、北臺市、大河市、大臺北市、板橋市、臺大市、臺灣市、富禮市等,經網路投票,由「新北市」拔得頭籌,成為升格後的市名。
他鄉變故鄉
北市有不少舊地名都與凱達格蘭語、聚落社名相關,如滬尾、秀朗、圭柔山、貢寮等;另有些地名和渡海的漢人移民相關,比如分股開墾,稱「五股」,按持有股份,稱「九份」,而拓殖的埔地愈來愈多,就分為「二重埔」、「三重埔」等。
除渡海來臺的先民外,約莫自一九六○年起,臺灣歷經產業轉型,新北市(彼時為臺北縣)出現許多由中南部北上謀生的本省移民,以雲林、彰化地區的人為大宗,多從事勞動工作,聚集在大漢溪以北,如三重、蘆洲、新莊等地;大漢溪以南的中永和、新店居民,則以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移入者居多,不過近年此特色已漸不明顯。目前新北市設籍人口已逾四百萬,成為臺灣最大的都市,其勞工數多、移民多,新住民也多,不但是「出外人的第二故鄉」,也呈現出多元族群特色,堪稱臺灣社會的縮影,並以其「打拚精神」,繼續點亮「心」北。
在橋此端 在河左岸
陳又津《準臺北人》:「每個要從西部縣市進臺北城的人們都會經過三重,但很少人會記得這個地方……當我說我住在三重的時候,通常要附加『西門町往成都路再下去』、『從臺北車站過忠孝橋』這類說明。」
書名的「準」字,似乎也能表達出許多「前臺北縣人」的微妙心情,過橋進臺北市,而橋這端的三重卻自成一格,感覺是、幾乎是,但「就不是」大眾所認為的臺北人;或許改制後才出生的人沒有這種感受了,不過那多義且擺盪的座標感,反而予人更豐富的想像,更展現這座城市的無限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