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有情天地】
晶瑩剔透耀光華 玻璃
其州廣大,戶口多,多異物,自武帝以來皆獻見。
有譯長,屬黃門,與應募者俱入海巿明珠、
璧流離、奇石異物,齎黃金雜繒而往。
-《漢書‧地理志》(節錄)
漢武帝時,除了西域的絲路貿易,南方的海上貿易也非常發達,與今日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各國都往來頻繁。這段文字便記錄了「黃支國」(約在今印度東南岸或斯里蘭卡)銷往漢朝的各種珍寶,其中就有「璧流離」。《漢書》成書於西元二世紀初,而稍晚成書的《說文解字》也曾提及「璧珋(ㄌㄧㄡˇ)」一物。據現代學者考證,「璧流離」或「璧珋」應該都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,可能就是後世所稱的「玻璃」。
中國古代典籍中,有關「玻璃」的相似發音名稱非常多,如:頗黎、玻瓈、毗瑠璃等,大概都是一音之轉,原本都是指同一種寶物。由於「琉璃」古稱「流離」或「瑠璃」,於是便產生了疑問,「玻璃」和「琉璃」是同一類的東西嗎?
其實唐朝以前的文獻常將「琉璃」、「玻璃」兩類名稱並列,可見它們原來不是指同一類事物。而且「流離」、「瑠璃」之名早在西漢已出現,之所以古人會將玻璃稱作「璧流離」、「毗瑠璃」,應是有所區隔。此外,古書上對「琉璃」的注釋大多是指青色的寶石,至於「玻璃」則解釋如千年冰、水玉、白珠,可知它們相似,但不太一樣。
大致上來說,「琉璃」是天然的半透明結晶體礦物,為現代所稱的青金石或綠柱石;而「玻璃」則是砂石經高溫熔融成液體後,又迅速冷卻成固體,由於本身的分子沒有足夠時間形成結晶體,所以其分子仍猶如液態般分布,並不會規則排列。
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,而二氧化矽也是砂的主要成分,所以玻璃在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,即火山玻璃,常見的有黑曜石、松脂岩及珍珠岩。火山玻璃的透明度不高,甚至不透明;但表面有光澤,斷裂處呈同心圓紋路般的曲面,猶如貝殼的斷口,此稱作「玻璃質結構」,為所有稱作「玻璃」之物的共同特徵。
如今一般人所認知的玻璃是人造玻璃,很可能是上古先民在鍊銅或鍊鐵時的偶然所得。玻璃是非結晶體的混合物,當溫度超過攝氏六百度之後就會開始軟化,而銅和鐵的熔點均超過攝氏一千度。所以當古人在冶煉處發現砂石變為玻璃珠,看來晶瑩剔透,於是便隨手拿來當成裝飾品。
時至今日,玻璃隨著成分的差異,表現出不同的樣貌及性質,而透光性則是它最大的特點。常見的平板玻璃是加入碳酸鈉、碳酸鉀和氧化鈣,可以隔絕紫外線;耐熱玻璃是加入硼酸,當硼酸的含量愈高,耐熱效果就愈強,像燒杯、試管均屬之;至於光學玻璃則是加入釷的氧化物,以增加折射係數。
隨著人類科技的演進,製作玻璃的技術與材質也日新月異。為了因應摺疊手機的問世,如今已有如紙片般輕薄、可彎曲的玻璃,以作為手機螢幕;在生物科技上發展出具有彈性的玻璃,未來可應用在人體的軟骨再生。這兩種玻璃都已經打破了我們對其特性的認知。而利用玻璃的抗拉力、耐酸鹼腐蝕、絕緣良好等特性,將熔融玻璃拉製成極細微的玻璃纖維,可運用於建築、訊號傳輸(即光纖)等,成為現代生活最常見的無機纖維材料。
玻璃一二事 |
---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