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在心在】
無聲勝有聲的背影
相對於表現力十足,辨識度高的臉孔,
我對無聲勝有聲的「背影」有某種特別的情感……
背影是告別、是拒絕、是隱藏,
也是鉛華洗盡後的瀟灑。
―謝哲青《寂寞博物館》
背是身體的支柱,讓我們保持直立及為人的尊嚴。
不同部位的疼痛,除了使用不當外,有時也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壓力:上背痛像抵住了牆,那通常來自挫敗情緒;背部中間則像橋梁,連結上、下背,其疼痛可能暗示著人我關係不平衡;下背痛,連帶著臀、腿不適,或許是背負著某些人的期望,讓人想逃……正如「芒刺在背」,而且只能面對,無法「背對」。
閉上眼,感受背部要向我們說些什麼吧!
養出健康背
背,閩南語稱「尻脊骿」,位於軀幹後方,範圍包括脖子、肩膀到臀部,以脊椎、肩胛骨和肋骨組成架構,皮膚底下分布肌肉組織與神經;外可運作軀幹,內可保護臟器,下背部的動作弧度較大,可前彎、後彎,及一定程度的旋轉。
上班族久坐辦公,有時因桌面太高,導致上肢過度抬舉,有時因坐姿不良,讓腰部騰空,導致腰痠背痛;建議先調整電腦和座位高度,讓視線平視螢幕、腳能自然踩地,再往後坐,讓背部和腰都能靠緊椅背。平日也可做些伸展活動:椅子坐三分之一,挺直背脊,收起小腹,兩手放到背後,十指相扣,盡量展開胸腔,維持十五秒;前面動作維持不變,接下來讓上半身微微向前傾倒,盡可能抬高手臂,維持十秒後放下。兩動作一組,每日兩組。
君子有儀
長期姿勢不正確,除了感到痠痛外,還會造成「駝背」、「烏龜頸」等不良體態;要隨時提醒自己抬頭挺胸、略略收腹,想像脊椎是一條繩,將背部往上提拉。將儀態調整好,人會顯得更有精神。 成語「睟(ㄙㄨㄟˋ)面盎背」,指君子內在有道德的光彩,會自然流露在面上與背部,形容有道德修養者的儀態端正,一望即知。所謂君子,其言談舉止、行住坐臥皆講究儀度。因為自信,所以神態自在;因為心性端正,所以站如松姿挺拔,坐如大鐘穩重;更因無愧,所以步履輕盈如風,不會拖沓,每一步都從容。
背上的愛
民初散文大家朱自清〈背影〉,描寫父親為他送行,當時家中生變,父親也顯得衰老疲憊,還拖著蹣跚的步伐去買橘子,只想給兒子多一點關懷;此處背影也暗指傳統華人父親比較嚴肅,孩子不易看見他溫情的「另一面」,但看不見,並不代表不存在。
嬰兒揹巾古稱「襁褓」,早期農業社會物資不豐,婦女常與鄰居索要零碎布邊縫製揹巾,也是眾人給孩子的祝福;當花布蒙被裡露出小小的胖腳丫,真是可愛極了,而母子連成一體的組合,更是無比溫馨。揹巾的存在,是為了讓母親兼顧育兒與工作,手裡忙著生活瑣事,肩背上則負荷著愛與責任。 父母倚門望,別總是把遠行的背影留給家人,常回家看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