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6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西風蕭瑟秋涼時
 

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。

古道西風瘦馬,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-元‧馬致遠〈天淨沙‧秋思〉

陽曆九月,節氣到達白露、秋分,北半球的時序已入秋,而季風亞洲大部分地區的風向逐漸轉變為西北風,於是在古詩詞中經常以「西風」一詞代表秋天的到來。

 

在這闋著名的元曲小令中,馬致遠始終未曾提到「秋」字,但滿滿的秋意卻透過秋天的氣候及氛圍,營造出涼風蕭瑟的孤寂感,而流落在外的遊子,面對此情此景,怎能不惆悵滿懷?全詩短短五句二十八個字,不僅抒發了作者個人的感受,更引起許多相同經歷者的共鳴,於是七百多年來為人所傳誦,已成經典之作了。

 

以文字來看,「西」目前作為方位名稱,其實是從本義引申再引申的結果。甲骨文中的「西」是象形字,很像是用草編成的籃子,其實它就是一個鳥巢。因為巢是鳥類產卵育雛、停歇安眠的處所,所以「西」引申有停留、居住之意,也就是「棲」的本字。由於大多數鳥類是日落回巢,而此時太陽的方位恰好在「西邊」,於是「西」又引申指「西方」,與「東」相對。《說文解字》稱:「日在西方而鳥棲,故因以為東西之西。」即簡明扼要地解釋了「西」的字義演變。

 

到秦朝制訂小篆時,可能覺得「西」原來的字形不夠突顯字義,便在上方加了一條彎曲的線,作為鳥的抽象樣貌,於是整體更類似鳥類棲息巢中的情景。日後這條曲線變成上方的「一」,原始的柵欄狀筆畫則簡約成下部,即為今日寫法。

 

「西」作為方位名稱,雖然是引申而來的結果,但後世卻將其作為主要涵義,居留之義又另加「木」(鳥巢多位於樹上)成為「栖」。至於「棲」是後起的形聲字,其實已看不出鳥類回巢停歇的涵義了。

 

再看「風」,在甲骨文中其實就是「鳳」字,換言之,由於鳳是大鳥,振動翅膀飛翔時會帶動氣體的流動,而風本身無形無狀,難以描摹,因此假借「鳳」來指稱「風」。但一個字代表兩種事物,的確容易混淆,於是後來又加上「凡」或「兄」作為聲符,特別用來指空氣流動的風,以示區隔。

 

鳳、風二字都源自於甲骨文的「鳳」,但今日的「鳳」卻是加了「凡」的「鳥」;而「風」雖仍保留「凡」,大約在戰國時卻棄「鳥」從「日」或「虫」,寫作「凬」或「風」。後因「凬」為六國文字,秦朝制訂小篆便以「風」為通行字了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