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6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文藝新思路

森林裡有兩條路,

我選了人跡較少的那一條,

人生從此不同! 

     -美國文學家.佛洛斯特〈未走之路〉

 

每當面臨事業的交岔路,總會使人格外迷惘,但仍要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;而情路漫長,有人只是路過,也有人陪著我們一起趕路、尋路。行路難,心路長,點點滴滴的生命歷程,化為傑出的藝文作品,待我們慢慢走過,欣賞沿途風景。

四通八達
 

鄭玄注《周禮.地官》:「途容車一軌,道容二軌,路容三軌。」顯然「路」最寬敞,才能容三軌,「道」其次,而「途」再次;另外,詩詞中常見的「徑」,指的是小路、山徑,如「萬徑人蹤滅」,「蹊」則是人踩出來的步道,如《史記.李將軍列傳》:「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」還有〈桃花源記〉:「阡陌交通,鷄犬相聞。」阡陌即指田埂,南北為阡,東西為陌,也有人認為南北向為陌。歐陽修〈浪淘沙〉:「垂楊紫陌洛城東。總是當時攜手處,游遍芳叢。」傳聞當時以紫色的土鋪路,加上春風吹綠柳,真是美好的景色。

 

道、路意思相近,也時常連用,但追本溯源,「道」是「導」的本字,有「以手牽人行於路中」之意,引申義通常為較抽象的概念,如正道,或寄託理想;而「路」側重於「通往來」之意,通常也指現實中的環境,頂多引申為前路或將來。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子曰:『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』」此處道指志向、想法,不能置換為路。

 

遵道而得路
 

《楚辭》中常出現道、路的意象,如「既遵道而得路」指「治國之道」、「夫孰異道而相安」則指「為人之道」,而〈天問〉中的「誰傳道之」為「宇宙本源」之意;「有招禍之道也」所指為「由來」……

 

〈九章.思美人〉:「知前轍之不遂兮,未改此度。車既覆而馬顛兮,蹇獨懷此異路。」車翻覆、馬顛簸,可能是指國君被小人環繞的危險處境,也可以指自己身在崎嶇的道路上,但無論所指為何,屈原已經選擇走向和別人不同的道路。他被流放外地時,常想回故鄉郢都,可惜「惟郢路之遼遠」,只能在夢中重溫家園的美好。屈原的理想是以忠言事主,然而這是一條「脩路幽蔽,道遠忽兮」的昏暗道路,他仍不計「路眇眇之默默」,堅持地、孤獨地走在自己認為對的路上。一如前言所引的詩,人跡罕至,代表這可能是一條艱難卻值得走的路。

 

我們常會面臨許多選擇,正因為每個選擇都會影響未來,所以更要審慎。但不論如何選,人難免有軟弱、自我懷疑的時候,甚至在道德與利益中掙扎;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,請記得一定要做出合乎八德、合乎天理良心的選擇,做一個善良、有道德原則的人,方能走上心安理得的道路。

蜀道有多難

李白詩云:「蜀道難,難於上青天!」為什麼難呢?因為山勢高,一峰高於一峰,而絕壁之下又是奔流的大川,且千迴百轉,不停改變方向,讓人舉步維艱。 蜀道為中國西南重要的交通要道,多以棧道連接,至少在秦朝已修建,李白發聲之前,早有漢代張衡的〈西京賦〉、晋代左思的〈蜀都賦〉。南朝陳的詩人陰鏗也曾做〈蜀道難〉:「輪摧九折路,騎阻七星橋。蜀道難如此,功名詎可要。」此詩對蜀道詩有承先啟後的意義,也給李白很大的啟發。蜀道雖難行,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也是因為其地勢壯麗、奇絕,如王勃〈入蜀紀行詩序〉便讚譽:「丹壑爭流,青峰雜起,陵濤鼓怒以伏注,天壁嵯峨而橫立,亦宇宙之絕觀者也。

 

此後,蜀道似乎成了唐朝詩人必來之處,有人來此壯遊、訪友、避亂、為官,有人因貶謫而來,他們都為蜀道留下了題詠。中唐詩人元稹曾多次往來蜀道,一生入蜀兩次,寫就〈使東川〉十九首,完整記錄他在蜀地的歷程,也是當時最詳盡的蜀道紀遊詩。

 

克服心魔的成長旅程
 

《西遊記》裡,唐僧帶領徒弟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僧到西天取經,孫悟空翻個筋斗雲就能瞬移十萬八千里,但偏偏不能走捷徑,非要一步一腳印,沿途打怪,歷九九八十一難,只因取「經」之路,取的是自己修身養性的經歷。

 

取經之路遠嗎?按實際里程來算,算得上長途跋涉,然而正如孫悟空對師父的那句話:「只要你見性志成,念念回首處,即是靈山。」心念一轉,就能抵達另一個境界,似乎也不是太遠。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,其實只有一個人,悟空是「心」、唐僧是「身」、八戒代表「情慾」、沙僧是「本性」,而白龍馬則是人的「意志力」;沿途的妖精亦是心魔的幻化,象徵情愛的白骨精、象徵金錢陷阱的金銀大王……唯有克服種種的習氣,才能求得真理,化凡入聖。

 

童話《綠野仙蹤》也是類似的結構,但主旨更偏向「指引回家」與「自我成長」。故事描寫美國女孩桃樂絲有天被吹到矮人的王國,為了回到家鄉,她必須到「翡翠城」找奧茲國的魔法師。沿途她救了沒有腦袋的稻草人、懦弱的獅子和無心的鐵皮人,經過一路上的冒險,最後他們獲得魔法師的幫助,各自獲得了想要的東西,例如心和勇氣。

 

按王貞君《文學童話中「道路」意象之研究-以「綠野仙蹤」及「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」為例》,故事中的道路意象不停推展著劇情,比如四個來自不同道路的人,卻因緣際會走上了同一條路,一起奮鬥,而其中多次出現的「黃磚鋪成的道路」,就色彩心理學而言,黃色代表警示、提醒,而黃磚的堆疊,則是累積的意象,所以他們總是再三回到這條路,繼續向前。

啟程就是「心」開始

「公路小說」或「公路電影」是以道路為載體,反映人生與現實觀的作品,通常以主角的一段旅途為背景。如《在路上》描寫薩爾的旅程,他遇見了一些人,與他們分分合合,大家似乎都是為了逃開某些事物而來,有人逃離家園,有人想甩開固有的生活;這是頹廢的、沒有明天的一群青年,作者也似乎沒打算給他們一個光明的結局,但至少爵士樂給予了救贖,而書中那句話依然發人深省:「我們還有好長的路要走。不過,沒關係,道路就是生命。

 

二十多年前的老片《神采公路》,講述富家子弟尼爾,在生日當天許下「要一個答案」的心願,他在怪人葛如願的幫助下得到歷險的機會,踏上一條地圖上沒有的高速公路。尼爾在旅途中遇到許多奇特的人,也得到許多暗示,他漸漸明白,別人認為行不通的路,未必是真的「無路可走」,而自己想要的答案,並不在終點,過程的點點滴滴,都是人生的解答。

 

邁向幸福的道路
 

哲學家羅素的《幸福之路》,是一本關於生活哲理的小書,上半部列舉讓人不幸福的原因,包括嫉妒、競爭、疲勞等,下半部則是幸福的原因,例如家庭、閒情、捨棄等。羅素認為,人的不快樂,大多可以藉由自身認知以及行動的轉變,而得到改善。

 

想獲得幸福,首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,足以走上寬敞的路,自由自在,迎向更廣大的世界。誠如惠特曼〈大路之歌〉:「我輕鬆愉快地走上大路/我健康自由,世界在我面前/長長的褐色大路在我面前/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/從此我不再希求幸福/我自己便是幸福/凡是我遇見的我都喜歡/一切都被接受/從此,我不受限制/我使我自己自由/我走到我所願去的任何地方/我完全而絕對地主持著我。

 

當然,人生之路難免有不如意的時候,但失敗不也常常是通往成功的另一條路嗎?所謂「山重水複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」,唯有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,堅定地走,才有機會抵達「又一村」,另開新境;最要緊的是保持樂觀,有時候放鬆地走,上天可能是想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風景,閩南語歌〈路〉是這麼唱的:「有路,咱沿路唱歌;無路,咱蹽溪過嶺。」路是人走出來的,倘若陸路行不通,就換水路,前方一定有路可走,再堅持一下吧!

 

最後再分享一個幸福的「小祕訣」:心若好,路就走得長遠;走正道,人生平安順遂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