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5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道常無為 萬物自化
 

道常無為而無不為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

               -《老子‧第卅七章》

什麼是「道」?清朝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云:「道者,人所行。」也就是說,讓人得以安穩行走,且通達而無障礙的路徑即是道。不過《老子》的「道」並非有形的路途,而是宇宙間創生天地萬物的本源或原動力。「道」本身順應自然,不造不設,看起來毫無作為,但是萬物卻都由道而生、依道而長,實際上是無所不為、無所不能。治國者若能遵循這樣的準則,不強行干預,也不用影響力來改變原有的規律,讓萬物各隨本性生長、發展,那麼自然就會有所作為。

 

這一席話彷彿簡述了生命從渾沌初生,直到今日繁華並茂的過程。宇宙間看似沒有一定的規律,但又各自有其運行的法則;萬物相互制約,卻也彼此依存共榮。所謂「無為」,其實才是真正有容乃大的大作為啊!

 

以文字來看,「無」的確歷經了從無到有的曲折演變。甲骨文的「無」是一個代表成年人的「大」,雙手拿著類似牛尾的道具,似乎正移動著身體,變換各種姿態,其實這就是祈雨之舞,換言之,「無」是「舞」的初文,有時也寫成「橆」。

 

上古先民仍未發展出「零」(沒有)的概念,只有一個「兦」(或作「亾」,今寫作「亡」),表示人被圍籬隔開,所以看不到了。由於看不到,便引申為隱蔽、逃走;既然隱藏不見,於是衍生出消失、沒有的意涵。

 

在金文中,「亡」多當作逃跑或消滅,至於「沒有」一義則假借「無」來表示。結果一借不還,「無」的舞蹈本義不見了,只好加上代表一雙腳的「舛」而成「舞」,更能突顯手舞足蹈的模樣。另外,「無」還常會加上「亡」,以區隔原始字義,此寫法在春秋戰國時可能被簡化成「无」,作為「無」的另一種字形。

 

「為」原寫作「爲」,甲骨文中是一隻手牽著象鼻子的樣貌。能夠牽象的鼻子,表示馴服了大象,可用來搬運木材、石頭等重物;對一般人來說,這樣的表現當然很有成就感,其意義就是「有所作為」了。

 

上古時期,象廣泛分布在華北、華中和華南,人類除了訓練象來工作,甚至還利用牠們來打仗,在《左傳》、《呂氏春秋》都有相關記載。不過由於氣候改變、人類發展等因素,今日象幾乎已退出了中華大地,僅在雲南還有少數族群。或許對牠們而言,人類更應該遵循「無為自化」的原則吧!            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