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旅讀視界】
建屋-讓人人都安居
跟著好書去旅行,邀請專家職人引路,
為我們拓展多元視野,看見世界的豐美。
從古至今,人類創造出不計其數的建築物。
在建築師及工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,每個時代與地域均有代表性的建築傑作,具備獨特的美學風格、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。
建築是生活的鏡子
住宅,替我們遮風擋雨;寺廟、教堂,是人們的精神歸宿;想欣賞藝文作品,就走進圖書館、美術館、歌劇院……誠如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所言:「生活就是建築,建築是生活的鏡子。」為了滿足生活所需,各式各樣的建築應運而生,並且反映了人類真實的生活樣貌。
而建築物的設計、監造者,就稱為「建築師」,舉例來說,將源自法國的哥德式建築理念融入英國建築的亨利.耶維爾,在義大利公共空間發揚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吉安.洛倫佐.貝尼尼,首位獲得美國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札哈.哈蒂等,皆於建築界占有一席之地。
年輕建築師的學習之旅
日本的年輕建築師-廣部剛司,在一家知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任職了七年,負責監工、檢討方面的事務,但他內心一直有個聲音,盼望能親臨實地、親眼見識「喜歡的建築」,期許日後也能創作出「自己的建築」。
他的《留在原地,還是繼續往前走?》一書,敘述自己二十九歲時毅然決定「走出去」,辭掉工作,展開兩百四十八天的學習之旅,環遊亞洲、歐洲、北美洲,造訪許多經典建築,像是卡羅.斯卡帕設計的「布里昂家族墓園」、安東尼.高第設計的「米拉之家」、法蘭克.洛伊.萊特設計的「落水山莊」等。
關於勒.柯比意設計的「拉圖雷特修道院」,作者如此寫道:
精彩的空間讓人倒吸了一口氣,美麗的夕照逕自射入這裡……西側的細長窗,是為了夕陽西下時能讓光線照入……光線的位置與顏色隨時間推移而改變。我在空曠的聖堂中待著,感受地球轉動運行的動態。光線由黃色變成深紅,徐徐地變弱變紅……因為刻意設計的韻律感,原本被固定在大地上不會移動的建築,卻因此產生富音樂躍動感的空間。還有將太陽移動這等宇宙規模的運動,帶入建築空間之中,使建築蘊含了時間的概念。我在那裡體驗到的是持續變化的、像是變奏曲一般的空間……這樣的空間確實存在,對於一直摸索著音樂與建築銜接點的自己而言,來到這裡給了我很大的勇氣。
除了觀察建物本身外,作者也體悟到空間的時間感與音樂感,鑑賞建築的境界大為提升。全書充滿這樣值得細品的段落,蘊含對建築的美感體驗與豐沛熱情,令讀者無比感動。
│西方建築理論的先河─《建築十書》│
維特魯威本人僅設計過一座教堂,但萬神殿、古羅馬廣場、戴克里先浴場等眾多古羅馬代表建築,皆按照《建築十書》的原則進行設計,後世稱為「古典主義」。本書曾長年隱沒,直到十五世紀才又重現於世,對於文藝復興建築、新古典主義建築等流派,產生深遠影響。
書中闡釋建築如何藉由秩序、排列、對稱、平衡、比例等原則來實現美感,並且提出理想建築的三大特徵為「堅固、實用、美觀」(早期學者詮釋為「穩固、有價值、令人愉悅」),時至兩千年後的今日,仍是所有建築師耳熟能詳的金科玉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