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5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陪自己吃 一頓飯

也許在旁人眼中,一個人吃飯,好孤獨,好寂寞,

但是,唯有那樣的機會,才有孤獨寂寞到底的心思,

跟眼前的食物,談一場美好的戀愛才對吧!

         -米果〈一個人吃飯的孤獨美食戀情〉


 

獨食,是一個人的盛宴,專注用餐,讓食物的滋味在口中綻放。齒頰留香,有時不單是味蕾的感受,心情好,吃什麼都開心;酒足飯飽,不一定是胃囊饜足,而是因心靈飽滿。好好地陪自己吃一頓飯,以食與身心對話,從一飲一食見生活態度,亦品人間百味。

獨食文化正蔓延
 

本江戶時代,經商旅人趕時間,總在旅途中隨意買份壽司、蕎麥麵、天婦羅果腹,這些現成、容易取得的攤販餐點,便是日本「一人用餐」文化之緣起。二十世紀末,日本經歷「泡沫經濟」,因前景不明朗,導致家庭人口下降,再加上少子化,一個人吃飯的現象愈發普及,也因此衍生「獨食」、「孤食」等名詞;除了人口結構改變外,受科技網路發展和新冠疫情的影響,獨食似乎成了稀鬆平常的事情,人也從被迫獨食,漸漸開始享受一個人吃飯的樂趣。

 

現在的日本上班族多是「獨食族」,原先的居酒屋文化已逐漸式微,比起與上司或同事應酬,在家裡更舒適自在,所以上班時補充維他命,下班後則是帶些外食回家休息。獨食文化也影響了餐飲型態,尤其在疫情之後,日本街頭多出許多強調「一個人也可以」的烤肉店或拉麵店,這不僅是為了「主動獨食」的青壯年,也為了吸引「被單身」、「被獨居」的年長者。

 

獨食風潮一路蔓延到韓國與臺灣。韓國向來重視群體觀念,十幾年前,若獨自用餐會被認為是離索群居的「怪物」,而今「一個人吃飯」、「獨自喝酒」卻成了流行語,有不少首爾的餐廳改裝得如K書中心般,一人一桌一隔間;或許是因韓國社會的競爭壓力大,民眾只能運用零星的用餐暫時放鬆自己。現下臺灣社會風氣雖仍以「群聚」、「分享」概念為主,但許多人為了工作離鄉獨居,消費觀念也有所轉變,故獨食者亦不在少數;據統計,臺灣獨食群主要集中在二十五至三十四歲之間、男性略高於女性,此外在價值觀與生活型態上,也相對注重生活品質、及發展個人興趣。

 

相較於亞洲,瑞典始終認為「孤獨即強壯」,飲食方面也是如此。大部分餐點本就是為了「一個人」而生,他們很難想像為何要吃合菜,更多時刻是一個人、一份餐點搭配一杯咖啡,在草皮上獨享美好「食光」。

食在自得
 

共餐或獨食都不要緊,重點是我們是否擁有獨處的能力?就從最簡單的一個人吃飯開始做起,為自己找到樂趣,儲備能量。

 

外食尋味趣

獨自外食,似乎比一個人在家吃飯還難,也許因為在意他人的眼光、覺得尷尬,也許害怕突然湧現的孤寂感,不過一個人在外吃飯,可是比一群人吃飯容易「挖到寶」呢!比如開始注意招牌、排隊的人龍,以及牆上的手寫菜單,或猜測身旁顧客的人生故事。一個人散步、吃飯,無需遷就同伴的口味和用餐速度,想吃什麼便吃什麼;漫步廟口、常民巷弄內,總有一個味道會引人垂涎,而老闆也早就習慣這個獨行的饕客,默契地端上那盤「老樣子」…… 外食,其實挺像一個人的美食冒險。

 

生活我做「煮」

一個人買菜下廚,最大的煩惱是不知如何控制分量。建議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,三天、五天或一週都無所謂,重點在於建立到市場或超市「補貨」的規律;在出發以前,最好先盤點冰箱中的庫存,並列下購物清單,可避免重複購買與不必要的浪費。另外,不需要完全買齊所有食材,畢竟現代人難免有外食機會,偶爾還有臨時的聚餐,少買一點點,可減少過量囤積。

 

食材買回家後,應先依照食材分類,再依其特性適當分裝。最不耐放的蔬菜,如葉菜類、芽菜類、菇類應優先使用,根莖類如馬鈴薯、洋蔥、地瓜、蘿蔔等較耐放,可緩些再烹飪;而調味類的蔬菜,如蔥蒜、香菜等,買來就是一大把,但每份菜餚的用量通常不多,很難立即用完,可先切成碎末冷凍,每次烹調時再取用即可。至於海鮮或肉類,別一股腦兒地放入冷凍庫,今天要吃的放冷藏即可,之後才吃的生鮮食材,請善用夾鏈袋、保鮮膜分裝,每袋裝一餐所需的量,並記得標註購買日期。

 

一個人下廚,總是不希望太麻煩,我們可以運用相同食材、不同的調理方式,變化出多種餐點;假日時亦可事先準備常備小菜,下班後就能輕鬆許多。學生外宿或住套房的上班族,小家電是最好的烹飪夥伴,善用永遠經典的電鍋,或現在正流行的氣炸鍋,都能讓我們事半功倍,簡單上菜!

 

打造儀式感

日本人在開飯前,習慣雙手合十,說:「いただきます!」意思是「我開動了」,但更深層的意義是「領受了」,日本專家提到:「我們是領受了動植物的生命,得以進食。」這儀式正是對食物的禮敬,能吃飽喝足,絕非理所當然,我們都要珍惜如此福分,也試著用自己的方式,表達對飲食的感恩吧!

 

下班後做飯,力求省時、省力,但莫忘好好款待自己。比如改變擺盤就能提升用餐質感,以不同風格的餐巾或布袋,當作餐墊,讓每一餐都有不同的心情;把炒飯放到碗中再倒置在碟上,塑造立體感,頓覺「增值」;若有醬汁,不妨發揮創意,在盤上作畫寫字……甚至可以將這些美好記錄成冊,或與網路上同好分享,雖然獨食,但一點也不無聊!

 

好好吃飯 釋放腦中記憶體
 

請回想一下平日吃飯的狀況:是否總在趕路途中,隨意買點食物止飢?還是到了吃飯時間,也沒有時間吃飯呢?或習慣一邊工作,一邊亂塞幾口飯呢?好好吃飯,似乎變成了奢侈的事。

 

許多人講究「效率」,就連吃飯也一心多用,總是同時用餐、看新聞、追劇,忘了細嚼慢嚥,不知不覺就攝入過多熱量。只因我們對吃飯太過熟悉,日積月累已成「慣性」,幾乎無需意識介入,就能把食物送到嘴裡;大腦忽然「沒事可做」,對習慣接受資訊的現代人來說,會產生類似戒斷作用的不適感,所以獨自吃飯時,總會下意識地找些事來填補時間。

 

但如果可以,請在吃飯時「暫停一下」,讓腦袋休息,至少也要讓它感知到「我疲勞了」;如果不知道自己累了,就會持續累積疲勞,導致身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過勞。放空時能舒緩神經,釋放創意與靈感,而當注意力由外轉內,亦能感受到許多平日不覺的生活細節,以及連自己也很少發現的心靈祕密。

用心吃飯 改善食與心的關係
 

每天都吃飯,但我們真的知道自己「吃了什麼」嗎?平時可花些時間瞭解食材與其產地,用餐時,好好認識眼前的食物,觀察擺盤,看看菜是什麼顏色?能聞到胡椒、辣椒或香菜的味道嗎?並留意入口的感覺,有意識地感知第一個味道,而隨著咀嚼,是否出現不同層次的餘韻或氣味?進食以後,感覺到肚子飽脹嗎?或有口乾舌燥、昏沉愛睏的狀況?

 

還有,我們清楚自己「為何而吃」嗎?影響人「吃什麼」與「吃多少」的,往往與「外在事件導致情緒、感受、內在變化」有關,比如生活空虛、情感失落,都可能讓人報復性飲食,吃下更多不健康的食物;開心的時候,我們也會想要吃大餐慶祝。偶爾犒賞自己絕沒問題,但要覺察到「是什麼原因讓我選擇這種食物或餐廳?我的身體能夠負擔嗎?吃完後我會開心還是後悔呢?」

 

我們要做出有意識的選擇,並對這些選擇負責。不過,就算有時吃了所謂的垃圾食品,也別一味自我苛責,還是老話一句:「是什麼讓我做出這樣的選擇?」藉此覺知身體真正的需要,並關懷自己,那才是最要緊的。

 

人在心在 獨食亦清歡
 

一個人吃飯的意義,是「對自己負責」,承擔一人份的消耗與需求,仔細挑選、烹煮食材,吃進對身心有益的食物;而「陪」自己吃飯,目的在於「和自己相聚」,要更耐心地善待自己,自我傾聽,自我愛護,像對待最好的朋友那樣。

 

獨食是人生的智慧,讓我們學著接納孤獨;獨食亦是生活美學,珍惜與每道菜的一期一會,以五感盡情體會,並刻畫記憶與味道的連結。 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