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5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陪環境吃 一頓飯

吃下每一口,都代表未來。

 

食物,是延續生命的第一要素,無論是透過採集、畜牧或是農耕等方式,都是取之於自然,無不受到天地萬物的恩惠。一碗飯、一盤菜,都是眾人共同辛勤努力所得,每一口都要感恩與珍惜。

 

二十世紀起世界人口爆增,為了獲得更多糧食,耕種時大量使用化肥、農藥,出現所謂「綠色革命」,儘管餵飽更多人,卻也因此耗損地力,讓環境付出極高代價。永無止盡榨取環境資源,會有什麼結果?

 

孤島的啟示
 

太平洋上有個復活節島,島上住的是拉帕努伊人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,一切資源都來自島上。一開始人口尚少時,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,可是到了十七世紀,人口來到了高峰,多達一萬五千人。為了養活更多人、建造更多房子,並建造巨大的摩艾石像,因島民大量砍伐樹木,使得環境資源愈來愈少,土壤侵蝕使他們更難種出食物。

 

更不妙的是,沒有了樹,他們甚至無法製造船隻出海捕魚。缺乏食物,造成社會混亂,人口急遽減少。到了十八世紀,當歐洲人發現這座島嶼時,島上已經是光禿禿一片,最高的樹木甚至不到三公尺。當地人口也已經不到三千人,且所有人都呈現營養不良的狀況。一問之下才知道,復活節島也曾有輝煌的過去,然而環境的破壞,卻讓族群走向了不可逆的衰落。

讓環境永續
 

復活節島,正是地球現狀的縮影。因此,近年來開始有了「永續飲食」的概念。

 

飲食構成了我們的文化。我們如何製造、交易、烹飪、挑選食材,比我們想像得更能反映內在價值。正如同英語的一句俗諺:「We are what we eat.」食物是生活的本質,也象徵了構成世界的複雜網絡。

 

透過選擇吃的食材、吃的方式,讓我們吃得好、吃得飽、吃得美味之外,也可以對環境更友善。食物作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重要連結,改變食材的選擇、改變烹飪的方式,甚至改變飲食的習慣,就有機會改變環境、改變世界。但,應該怎麼做呢?

 

永續好食力
 

在綠色革命的影響下,現代農法多半使用大量化肥、農藥和殺蟲劑,雖然使得食物的價格變得更低廉,但食物中所包含的營養和微量元素卻相對減少,更有殘留化學、基改物質,危害健康的隱憂。因此,選擇「永續食材」,對地球環境與個人健康而言,是一舉兩得的做法。但,怎麼樣才算是永續食材呢?

 

生產者應遵守友善耕作原則,不依賴化學肥料;食品生產過程應減少添加物、減少無法回收的耗材,使用可循環利用的資源;消費者應吃當季、選在地,減少肉、蛋、海鮮,以蔬食為優先。

當令好健康
 

當令蔬果在合適的節氣裡栽種,自然而然就會長得特別好,病蟲害也會比較少,因此農民也就不需要噴灑太多的農藥。加上當令盛產,不僅物美價廉又營養,新鮮好吃又較安全,對環境也更加友善。

八月當令蔬菜
綠竹筍、蓮子、金針、花生、筊白筍、箭竹筍、越瓜、芹菜、秋葵、茄子、苦瓜、麻竹筍、紅棗、蓮藕、生薑、甘藷、馬鈴薯、玉米、地瓜葉、番茄、櫛瓜、青江菜、菠菜、洋蔥

 

少肉多蔬食
 

根據統計,全球碳排放至少有五分之一來自動物性食物,像是雞、豬、牛、羊等,每年製造近九十八億噸的二氧化碳,這個統計數字不只是牲畜的排放,還包括種植餵養牠們的飼料。

 

蛋白質是人類健康的重要來源,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,每人每週的健康食肉量應在「五百公克」以下,攝取過多不但有害健康,也對環境造成破壞。透過改變飲食習慣,以植物性食材取代肉類,同時照顧自己與地球的健康,減緩氣候變遷,用蔬食拯救地球家園。

 

根據研究,一個人只要一天不吃肉,能減少兩公斤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。因此,不論是每天一餐、一週一天不吃肉,或者只是單純選擇碳排量較少的蛋白質,我們每天都能用實際的行動減少肉食需求,為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盡一分力。

永續好工具
 

根據統計,臺灣每人每天平均約生產一到兩公斤的垃圾,而這些垃圾大多跟食物有關。因此,如果能在飲食的過程中,盡量使用低廢棄的方式來進行,簡單來說,就是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、塑膠包裝、保麗龍等,不製造垃圾,也是一種永續的方式。當然,偶爾我們還是會有不方便或是不小心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時候,給自己一點彈性空間,只要有意識地去減少,就是對環境更好。

 

一、購物袋

臺灣人使用塑膠袋年平均約八百個。想想看,如果這些塑膠袋都省下來,是不是對環境更好呢?盡量攜帶棉、麻、帆布、不織布或牛仔布等耐用材質所製成的袋子,就是一種永續的好行為。

 

二、餐具

不需特意購買,只要從櫃子中取出其中一套即可-一雙筷子、湯匙、叉子,如果有一個午餐盒更好,這樣一來,就不再需要一次性塑膠餐具了。

 

三、水壺

隨身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水壺,不再使用紙杯、塑膠杯。也可以多帶一個保溫杯,拿來裝熱飲:咖啡或茶。如果是會透熱的材質,也不必買杯套,用個乾淨漂亮又不穿的襪子套起來就好。

 

重拾自「煮」權
 

「火」替人類驅趕了黑暗,也讓人類遠離茹毛飲血的生活,煮熟食物需要「烹飪」技術,煮食的方法,成為各地不同文化的起源與開端,更是形成一個「家」的重要元素。

 

可是到了現代,文明到達頂端時,我們卻變得不太煮飯了。每個家裡都有廚房或爐具,輕輕一按就有「熱源」。可是多數人寧願節省時間,上餐廳或購買外食,在高度分工的社會中,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,但也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,若能自己打理餐點,吃多少煮多少,也是一種永續的表現。烹煮的過程中,知道食物是從何而來,如何成為盤中飧,心中也會更感恩。

 

我們常認為應該要學很多技巧,才有辦法讓好菜上桌,但其實大家閉上眼睛,回想一下自己曾經吃過最好的一餐,未必是最昂貴、最精緻或最新奇的,有時反而是家常的、樸實的。若是能明白這點,自然就懂得做好菜。我們不需要遵照世界名廚的食譜,只要願意去做,就會愈做愈好。

 

烹飪,不只是把食物煮熟的過程,也可以是家人同聚與分享的時刻,一起買菜、一起準備、去皮切菜,從點燃爐火到食物入鍋,圍坐在餐桌前,談笑共餐,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溫暖故事。只要我們努力延續,愛護地球資源的同時,也讓家中的愛生生不息。  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