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陪家人吃 一頓飯
把握相處的時時刻刻,
留下美好的點點滴滴。
-行天宮平安心語
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忙碌,父母要上班、加班,孩子要上課、補習,全家人想要在餐桌上一起吃頓飯,似乎並不容易。即便沒有這些外務,許多人在用餐時也經常看電視、滑手機……缺少了家人之間的共同話題。
餐桌是凝聚家人情感的重要場域,多花一點時間陪家人吃飯,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係,還能凝聚家的情感與力量,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。一頓飯,吃的在碗裡、聊的是親情;一起好好吃飯,其實就是高品質的陪伴。
起身回家 與你同在
我母本強健,今年說眼昏。
顧憐為客子,尤喜讀書孫。
事業新燈火,桑麻舊里村。
太平風俗美,不用閉柴門。
-元.王冕〈歸家〉
想要和家人好好吃飯,第一步就是「回家」。現代人外食容易,有時為了便利,往往選擇在餐廳和家人聚餐。當然,這也無可厚非,不過「在家」吃飯,其實更別具深意。
因為家是我們和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,也許裝潢得不像餐廳那麼豪華,但有彼此的點點滴滴:孩子年幼時在牆上的隨手塗鴉、某次打翻醬汁所留下的桌布汙漬……雖然看起來不盡完美,卻能在吃飯時聯想起心田深處無可取代的回憶。
王冕是元朝著名的畫家,喜歡到處遊歷,常年旅居各地。有次王冕收到家書,母親提及自己年紀大,老眼昏花了,心中時時刻刻惦念著這個在外的遊子,也想見見正在求學的孫子。看完家書,想到母親的殷殷期盼,王冕二話不說,馬上返鄉。
回到家鄉,王冕和家人暢快地餐敘,直到夜深還捨不得就寢。其實大家也只是閒聊著以前的瑣事、鄰里間的趣事,親人間久別重逢的悸動,讓王冕開心得無法自已。而太平歲月的鄉村生活和睦恬靜,就算深夜睡去也不用關上家門。
這一場回家的聚餐,看似平凡,卻蘊涵了濃濃的親情、鄉情。和家人親族一起吃飯的感覺是如此溫馨、愜意;外面的世界再好、再新奇,也比不上親人的思念與親情的連繫。
一首言簡意賅的五言律詩,卻道盡了和家人共餐的雋永深意,所以我們都要好好把握機會,「回家」和家人一起吃頓飯,享受那無拘無束的親情交流時光。
用心烹調 即成饗宴
竹笋初生黃犢角,蕨芽已作小兒拳。
試尋野菜炊香飯,便是江南二月天。
-宋.黃庭堅〈觀化十五首.春陰〉
每當逢年過節,我們和家人團聚,滿滿的山珍海味,讓人食指大動。其實美食只是為年節添加歡樂氣氛的條件之一,它並非我們回家吃飯的唯一目的。只要家人之間彼此用心對待,哪怕是粗茶淡飯,相信也會令人回味無窮。
就像北宋文人黃庭堅的這首七言絕句,作者以烹調簡單的野菜、白飯為主軸,勾勒出一幅幸福洋溢的用餐畫面:
尋找剛剛破土而出,猶如小黃牛角的竹筍;以及才長出來沒多久,彷彿嬰孩拳頭般蜷曲的蕨菜嫩葉。張羅這些野菜,不過就是為了和白米一起蒸煮,然後藉由瀰漫四處的裊裊炊煙,嗅聞竹筍、蕨菜所散發的特殊香氣,盡情陶醉在這溫和宜人的江南二月天之中。
雖然黃庭堅並未言明為誰而煮,但能這般用心地將尋常食材烹飪成人間美味,而與明媚的春光相應和,或許也就是為了能與家中老小共享罷了。但他細緻、周到的安排,卻將平凡的一頓飯點綴成富有美學意涵的盛宴。
其實與家人共餐,未必需要昂貴豐盛的菜餚,只要選擇自然健康的食材,同時利用天時(適合的氣候)、地利(清爽的環境)、人和(親近的情誼),便能營造出溫馨、和諧、優雅的用餐氣氛。於是每一份入口當下的滋味,都會一點一滴滲入心底,化作綿密悠長的情韻,時時迴旋在我們的味蕾與記憶之間。
全家團聚 當下美好
江天晚霞,舟橫野渡,網曬汀沙。 一家老幼無牽掛,恣意喧譁。 新糯酒香橙藕芽,錦鱗魚紫蟹紅蝦。 杯盤罷,爭些醉煞,和月宿蘆花。
-元.趙顯宏〈中呂.滿庭芳.漁〉
黃庭堅利用簡單的食材,變化出家庭饗宴,的確別具一格。然而尋常人家能如此,可是另有些家庭因為生活環境、工作性質的差異,或許未必能享受這般浪漫的用餐片刻。
於是,元朝散曲作家趙顯宏在一次乘船遊河的歸途中,瞧見了漁人之家的晚餐情景,雖然物質條件未必富裕,男女老幼聚在一起卻同樣欣喜歡愉。他在感動之餘,便即時寫下了這首小令: 彩霞滿天,江面波光粼粼,只見渡口停靠了一艘小船。辛苦了一日的漁夫把網晒在河灘上,一家人無牽無掛、隨心所欲地嘻鬧談笑,看來正是要吃晚飯了。新釀的糯米酒、剛摘下的甜橙,以及新鮮的嫩蓮藕,配上鱗光如錦緞般的鮮魚、肥美的螃蟹、鮮紅的大蝦……大伙吃著、笑著,不一會就杯盤皆空,不妨趁著濃濃的醉意,伴著水波盪漾的月色,躺在蘆花深處的小船上安然入睡。
趙顯宏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,描繪了漁人一家的優閒晚餐。說是優閒,其實是他們忙碌了一整天之後難得的休息時間,所以全家大小可以放鬆心情、毫無拘束地用餐。看似多樣的菜餚,正是他們的漁獲,或是從市集買回的食物,一切都是辛勤工作之所得,因此能自在、快樂地吃吃喝喝。漁人的生活環境可能並不寬敞雅致,烹調的菜餚也未必講究美味,但只要一家老小團聚在一起,且能衣食無虞、安然無恙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
手足情誼 人生伙伴
儐爾籩豆,飲酒之飫。兄弟既具,和樂且孺。 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。兄弟既翕,和樂且湛。 宜爾家室,樂爾妻孥。是究是圖,亶其然乎?
-《詩經.小雅.常棣》(節錄)
與家人用餐,不一定講究豐盛、華美,但重視的是和樂的氛圍與親情的連結。而就親情來說,原本的重心是親子,即父母與子女,或擴大一些,包含了祖孫三代及三代以上的直系親屬。
隨著社會型態轉變,往昔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已少見,許多旁系親屬,如兄弟姊妹在成年後各自成家立業。若長輩健在,彼此還有一定的凝聚力;若父母捨報離世,那麼手足之間是否還會時時相聚呢?
手足雖然是平輩,但同樣是我們的家人,尤其從小一起長大,共同品嘗人生的喜怒哀樂,這份特殊的類似經驗,有時比其他人更能感同身受。
因此,〈常棣〉這首詩便以宴請兄弟時的歡樂情景為主軸,闡述「凡今之人,莫如兄弟」的真諦,說明世上除了父母子女,血源關係最親近的就是同胞手足了。例如:家中發生變故,手足可以相互關懷、彼此協助;而遇上危急狀況,大家也可以共同承擔風險,一起解決困難。古諺云:「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。」真是一點也沒錯。
於是,在此詩的最後三章,兄弟之間更藉著宴飲,把酒言歡,共敘天倫之樂;而妯娌、孩子也相處融洽,猶如琴瑟合鳴般音韻和諧。兄弟婚配成家後,不僅本身情深義重,各自的妻小同樣親如手足,仔細想想,這是世間多麼幸福的事啊!
誠如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所開示的兩道良方:「兄寬弟恭順氣湯」和「妯娌和睦消毒丹」。手足之間互敬互諒,平日多連繫,相約吃頓飯,聊聊家常,其實就是聯絡感情的好方式。若兄弟姊妹不因空間、歲月的差距而有隔閡,那麼他們不僅是我們生命中最初的朋友,也會是人生道路上一起同行的好伙伴。
社區共餐 另類家人
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
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
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
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
-唐.孟浩然〈過故人莊〉
隨著老年化、少子化的時代來臨,現代的家庭成員人數已不如往昔眾多。若無手足、子女,或是單身、父母不在等原因而獨居,也漸漸成為社會上常見的狀況。
關於這點,許多國家的社會福利機構都推動「社區共餐」的制度,讓獨居者(多數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)可以在社區的活動中心和鄰居或好友一起用餐,可以建立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,而使得心靈更樂觀、身體更健康。甚至還能進一步透過「青銀共餐」,促成跨世代的連結:長者分享生命智慧、年輕人交流新資訊,雙方雖然無血源之親,卻能藉由共餐,達成類似「與家人吃飯」的體驗。
在古代,雖無同樣的福利機制,但鄉里之間相聚共餐的模式由來已久,從這首耳熟能詳的〈過故人莊〉便能窺其一二:
老友準備好飯菜,邀請孟浩然到他的田園之家。一路走去,只見村莊外圍環繞著綠樹,城外青山的斜坡上秀色無邊。打開老友家的窗戶,面對著滿是農作物的田地,兩人端著酒杯閒話家常。美好的情境,令人流連,於是孟浩然與老友約定,重陽時節會再來他家賞菊花。
能夠走去老友家用餐,想必孟浩然與老友的住處相距不遠,而兩人之間的相互邀約聚餐應該也是經常性的。若換成今日的概念,或許就接近「社區共餐」。
家人,簡言之是有血源關係的一家之人,但若能推而廣之,其實彼此看重、交情深厚的好友,或是近在咫尺的鄰居,都可以是相互關懷、支持的另一種家人。猶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所言: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」只要是誠心對待的有情之人,都會是陪伴我們的家人。
因此,別再遲疑,今天忙完了,就好好和家人吃頓飯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