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在心在】
強項不屈 堅持到底
好一世紀个長篇從亭亭少女个嬌羞/寫到全頭華白个自在
妳一路硬頸/柱等柺杖仍從毋低頭
―史蘭亭〈硬頸个女人〉
伴侶情深,正如天鵝「交頸」,別離時又「引頸翹望」,盼著早日相見,當然也偶有「臉紅脖子粗」的時候;在感情裡,別做一棵扭曲、執著的「歪脖子樹」,要相互鼓勵,也要各自成長,才能做一對相伴、健康的愛情樹。
健康「拉頸報」
脖頸,口語稱「脖子」,前為「頸」,後為「項」,支撐頭部,連結軀幹,是重要的生命通道,更是輸送大腦重要信號的「電纜」,內藏脊椎、氣管、食道、咽喉、頸動脈、淋巴結等,所以把脖頸照顧好,對健康也大有助益。
許多人因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,或使用手機的姿勢不正確,導致脖子前傾、背部拱起,俗稱「烏龜頸」;建議使用三C產品時,可挺直背部貼椅背,鍵盤高度與前臂平行,收下巴,視線平視略往下十五度,且每半個小時應起身活動,讓肩頸好好放鬆。另外,要預防睡醒時「落枕」,平時可練習放鬆頸部肌肉:先保持頸部正中姿勢,讓後腦與尾椎成一直線,感受頸椎向上延伸;接著轉動頸部向左看、向右看,再交替將兩邊耳朵朝肩膀貼近。
長頸與硬頸
分布於泰緬邊境的「巴東族」,即俗稱的「長頸族」。當地女性自五歲起就會在脖子、四肢套上銅圈、銅環,到了十歲,每長一歲加一環,累加至二十五歲止;巴東族裝飾脖頸,最早是為了驅趕野獸、向龍圖騰致敬,後期漸漸以長頸為美,其實脖子並沒有變長,只是肩膀跟鎖骨向下沉而已,但奇特的視覺效果依然吸引無數遊客,並以合照與賣手工藝品為主要收入。
巴東族的脖子文化顯於外,而對於客家人來說,「硬頸」是傳統精神的內核,意指頸項硬挺,不肯輕易低頭折腰。硬頸一開始是負面字眼,形容對方頑固、不聽勸、不知變通,直到西元一九九八年,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推動「還我母語」運動才有所轉變;協會的第一屆理事長鍾肇政發表〈客家人語〉:「歷來,客家人多以『硬頸』自許、自傲。誠然,這是值得珍視、驕傲的客家人特性……」加上媒體報導推波助瀾,「硬頸」的涵義才由貶轉褒,轉為「堅持不懈的毅力」。
虎項金鈴誰來解
從前有位法燈禪師,性格豪爽,不拘泥於戒律,一般僧侶都不願與他往來,只有法眼禪師尊重他。某天,法眼禪師問:「老虎的脖子上掛了一個金鈴,誰能拿下來呢?」大家面面相覷;此時法燈禪師回答:「就讓繫上金鈴的人解下來。」
事出必有因,如肩頸痠痛是出於姿勢不良,除就醫外,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否則醫師的幫助也有限;同理可證,不良的習性也得自我反思與修正。生命是自己的課題,而「返回心靈的家」更是一生的功課,解鈴終需「繫鈴人」!
女王頭的危機 |
野柳地質公園以「女王頭蕈狀岩」聞名,但因長期風化,女王的脖子愈來愈纖細;西元二○一三年,其脖圍還有一百二十六公分,今年四月測量,只餘一百二十公分,女王頭隨時有「斷頸」的風險。
近年相關單位都致力於保住女王頭,比如塗抹奈米藥劑,但歷經九個月的努力後宣告失敗,目前只能盡量補強,也開始推廣一旁的新景點「俏皮公主」;這是鬼斧神工,更是大自然的規律,我們能做的也僅是珍惜眼前的風景,也尊重「女王頭」想要「退休」的意願吧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