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良言妙語】
璞玉含光 終成大器
路遙知馬力
子游為武城宰。子曰:「女得人焉耳乎?」
曰:「有澹臺滅明者,行不由徑,
非公事,未嘗至於偃之室也。」
-《論語‧雍也》
子游是孔夫子學生「言偃」的字。當言偃在魯國武城當縣長時,有一天,孔夫子問他:「女(同『汝』,即你)在這裡找到了哪些可用的人才?」言偃回答:「學生(對師長自稱)有一位幕僚,叫作『澹臺滅明』(『澹』音ㄊㄢˊ,『澹臺』為複姓),走路時不會抄捷徑,如果不是為了公事,也從不會到學生住的地方來。」
「行不由徑」,表示個性端正剛直,不投機取巧;不私下到長官的住處,表示行事光明磊落,奉公守法。這樣的幕僚自然是值得信賴的助手,獲得長官高度的賞識與器重。因此言偃會在孔夫子詢問時,主動提及澹臺滅明,其用意也是推薦他,希望能進入老師的門下,而在學識及德行方面有所精進,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
志誠君子 自強不息
在孔夫子三千弟子中,澹臺滅明是比較晚受業的。由於他相貌平平,不容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加上也非能言善道之輩,因此一開始未能引起孔夫子的注意,處於一眾學生之中,似乎默默無聞。
雖然如此,澹臺滅明仍孜孜矻矻地跟著老師修習聖賢之道,不因別人的眼光就改變初衷。多年後,他南下楚國講學,闡揚儒家思想,不久即有弟子三百多人。在待人處世方面,澹臺滅明也能做到「貴之不喜、賤之不怒」,即讚美他,不會因此而沾沾自喜;輕蔑他,不會因此而生氣發怒。於是澹臺滅明的賢名遠播,連孔夫子都聽聞了。
此時孔夫子已從多年的人生閱歷中,深深體悟到,外貌、言辭未必能與德才相匹配,於是感嘆地說道:「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」意思是說,當年因為宰予口才辨給,以為他智慧過人,可是卻發現宰予經常大白天睡覺,無所事事,實際上才能平庸;而子羽(澹臺滅明的字)貌不出眾,以為他庸庸碌碌,但事實上卻真正是德才兼備的君子啊!
有時候,別人未必很快就發現我們的優點或長處,但並不表示將來沒有發光發熱的可能。澹臺滅明無論周遭的人是讚賞還是輕忽,始終堅持倫理之道,行正路,為官時秉持是非標準行事,不徇私廢公;教學時則諄諄教導後進,作育英才。因此歷經歲月的淬鍊,果然逐漸顯現出耀眼的光華,而為世人所景仰,正所謂「路遙知馬力」是也。
突破環境限制的王冕
元朝時有一位大畫家-王冕,其獨樹一格的畫風深深影響了後代,稱得上是一代宗匠,但他家境清寒,也非天縱英才之人,一如澹臺滅明,憑藉著一步一腳印的精神,創造出傲視群倫的成就。
自五、六歲起,王冕便為了分攤家計而去放牛,雖無法讀書,但經常跑到學堂外,聽著老師講課,再一一默念記住。這般好學的精神,打動了父母,於是送王冕到佛寺打雜,可以養活自己,得空也能讀書。他小小年紀就如此勤學,當縣城學堂的夫子聽聞此事,主動將其收為學生。
王冕的努力,為自己開展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,以讀書為起點,他也將勤奮不懈的精神發揮到繪畫上。科考落第後,王冕學習古人「讀萬卷書、行萬里路」的精神,遊歷四方、拓展視野;同時邊旅行邊畫畫,將自己的所見所聞,化作彩筆,揮灑出動人的畫作。由於結合了深厚的學識、開闊的見識,王冕賦予畫作豐富的人文內涵,因此贏得世人極高的讚譽。
澹臺滅明和王冕兩人,起初都看似平凡無奇,但他們猶如璞玉般曖曖含光,憑藉堅定的志向,最終以毅力證明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長才。所以原本的不順遂其實都只是鍛鍊他們的試金石,一切何足道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