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4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繼往開來 承先啟後
 

文明太后亦誡禧等曰:

「汝兄繼承先業,統御萬機,

戰戰兢兢,恒恐不稱。

汝所治雖小,亦宜克念。」

   -《魏書‧獻文六王列傳‧咸陽王禧》

北魏是鮮卑人所建立的朝代,傳至獻文帝,僅在位六年,便禪位給未滿四歲的長子拓跋宏,自己當太上皇帝。又過五年,獻文帝駕崩,此時孝文帝拓跋宏也才九歲,於是國家大政委由祖母馮太皇太后(即文明太后)協理。

 

引文中的「禧」即獻文帝的次子-拓跋禧,在他哥哥孝文帝登基後的第十五年,受封為「咸陽王」,當時約十七歲,少不更事,於是祖母諄諄教誨拓跋禧:「你的皇兄承受了祖先的基業,統理國家大事,始終戒懼謹慎、小心翼翼,惟恐自己無法勝任。如今你所統轄的封地雖然不大,仍應以皇兄為榜樣,並以此為念!」

 

一番提點代表了長輩的叮嚀和期盼。身為後輩,從先人所接受而來的,不單是有形的資產,而更有無形的勤勉奮發之精神,如此才能永續經營下去,世世代代皆安樂。於是「繼承」代表了接受、延續家族的優良傳統,並進一步傳遞給下一代。

 

從文字來看,「繼」的甲骨文寫作「㡭」,「幺」(ㄧㄠ)表示一股絲線,好幾股絲線連續、纏繞在一起,表示將絲線織成布;然而在織布時,有時絲線會糾葛難解,於是需要剪斷再連結。因此「㡭」有「接續」之義,但同時也有「截開」之義,本質上其實是同一件事的一體兩面。

 

由於「㡭」有兩種面向,為了避免混淆,在金文中便將其反寫,表示「隔開」,而成為「糿」(絕的本字)的另一種寫法。至於「接連」之義,在小篆中又加上「糸」為偏旁,代表此字與絲線有關,也意味持續連結,更加彰顯其義。

 

另外,在金文中有一字,左邊是紡錘、右邊是刀,意思是用刀切開絲線。此字在小篆改成「㡭」加「斤」(本義是伐木工具),便成為今日的「斷」。

 

再看「承」,甲骨文的上方是一個恭敬跪坐的人,下方是一雙手,也就是用有力的手擔負、支撐另一個人,因此本義是「拱捧」,引申而有「蒙受」、「擔當」的意思。後世的「承」字變異甚多,小篆在人的下方又多加一隻手;到了隸書、楷書,大概只看得出這隻後加的手,至於造字之初就有的跪坐者和另一雙手,則都幻化成簡單的線條,瞧不出所以然了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