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4期

【旅讀視界】

裁衣-讓人人都美麗

跟著好書去旅行,邀請專家職人引路,
為我們拓展多元視野,看見世界的豐美。

唐代孟郊〈遊子吟〉:「慈母手中線,遊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」描述慈愛的母親用手中針線,為即將離家遠遊的孩子趕製衣服,她把衣服縫得密密實實,讓出門在外的遊子有不易破損的衣裳可穿,詩中不僅傳達出真切感人的親情,也勾勒出手工縫紉的歷史場景。

穿針引線的溫暖技藝

考古學家推測,約於兩、三萬年前,先民可能已懂得運用簡單的工具及材料製造衣物,從古至今,世界各地的人們創造出豐富多元的服飾文化。 衣服具備保暖禦寒、避免過度曝晒、防止蚊蟲叮咬等功能,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,而且人要衣裝,合適、得體的衣著能使外表更為美觀。

 

早期的傳統社會,多半由家中女性為親人製作、修改、縫補衣服,一針一線,默默奉獻;隨著文明演進,逐漸有了專門剪裁布料、縫製服裝的從業人士或群體。

 

舉例來說,像是中國的「奉幫裁縫」,以浙江奉化、鄞縣的裁縫師為代表,包括張尚義、江良通、王才運等,長期以來形成獨特的製衣規範,完成一套西服需要一百三十多個工序,極為考究嚴謹。

 

又如位於英國倫敦的「塞維街」,堪稱舉世聞名的裁縫街,亨利.普爾、愛德華.薩克斯頓、奧茲華.波騰等頂尖裁縫師,都曾在這條街上開業。量身訂製或客製化(Bespoke)的詞彙與做法,便是源自此處得天獨厚的專業環境。

 

用文學縫補歷史

在文藝作品亦經常可見裁縫師的身影,例如西班牙作家瑪麗亞.杜埃尼亞斯的小說《時間裁縫師》,就以第一人稱「我」的視角,書寫女主角希拉如何憑藉出色的裁縫手藝,在戰亂時代中活出自我。關於她的學習歷程,書中如此寫道:

 

十四歲那年,我開始練習最基礎的縫紉技巧……我學得很快。憑著靈巧的手指,我很快就適應這個充滿針線的世界:布料的觸感、尺寸、部位,以及各種衣形,舉凡頸寬、胸圍、褲長,和各種縫紉方法,比如修改腰身、補邊等。十六歲我學會分辨布料:中國紗、絲綢、透明薄紗、蕾絲;十七歲時我學會分辨它們的品質,並依此估量能做成怎樣的衣服……就這樣十八歲、十九歲,慢慢地我開始經手更高段的剪裁法,縫製衣物最精細的部分。我學會縫領子、做翻領、設計裙擺,以及各種細部的加工和裝飾。我喜歡這個工作,享受縫紉的過程。

 

作者將西班牙的真實歷史,以及希拉的虛構故事,完美地交織在一起,彷彿用文學縫補了歷史的裂隙,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精彩傑作。

│縫紉機│


縫紉機,又稱裁縫機、縫衣機、衣車、針車等,是一種供縫紉用的機器,將線穿過機針孔,布料置於機針下方,驅動針頭即可縫合布料。 西元一七九○年,英國的湯馬斯.聖特發明了史上第一部縫紉機,它是手搖式的,主體為木材,較為粗陋笨重,雖未獲得廣泛使用,但確實是縫紉機歷史的開端。

 

接下來有許多人投入縫紉機的研發,到了一八五○年代,美國的伊薩克.勝家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重大改良,用腳踩踏板驅動針頭,操作較便利,而且運作穩定,第一部真正實用的家用縫紉機就此誕生!

 

隨後電動縫紉機問世,減少人力消耗,又出現了拷邊機、鎖紐孔機、釘紐扣機等專業縫紉機械,使作業分工更加細緻,大大提高了服裝製造的效率和品質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