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愛地-珍惜生態
草木果花休折採,嚴冬零落發陽春。
萬物悉含天地化,依時生長與人靈。
汝能遵守惜萬物,福有攸歸禍不侵。
-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
世間所有生物,隨著天地造化的生成之道,依四時節奏而成長,跟人一樣具有靈性;而人類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,與萬物皆為平等的存在,彼此息息相關、緊密相連,形成「生命共同體」。
當我們體悟到天地化育萬物、生命一體的諦理,自然就會謙卑地禮敬滋養無數動植物的這片大地,並且發自內心尊重一切有情眾生,像是不可任意攀折摘取百草、樹木、果實及花卉,請讓它們順應時節繁衍生長,寒冷的冬季時它們會枯萎凋零,但溫暖的春天一到,就會再度萌發無限生機。
在這個物產豐饒的時代,期盼每個人都能培養護生、節約的美德,善待萬物、珍惜資源,如此一來,不僅自然環境得以永續發展、生生不息,相信也將感召神明疼惜,護佑我們遠離禍患、福氣隨身。
環保的生產模式-循環經濟
在現代的工商業文明裡,人類不斷製造出各式各樣的產品,但經濟生產模式多半為「線性經濟」,將原物料製成產品並使用後,往往衍生出許多無法回收或再利用的廢棄物,資源高消耗、低利用,導致資源過度耗竭。
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,「循環經濟」應運而生,能將產品生產時、使用後的物質或其廢棄物(例如寶特瓶、廢棄建材等)製成二次料,接著再製成原產品或其他產品,資源低消耗、高利用、少廢棄甚至零廢棄,形成資源循環,兼顧了商業效益與環境保護。 接下來,讓我們透過農業、紡織的實例,一起來瞭解生產者能夠如何應用科學技術,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。
創新「渣」經濟-循環農業
農產品在種植、運送、加工的歷程中,以及人們烹飪、用餐之後,通常會留下很多農業及食物的廢剩物。
行天宮問心書院影片「循環農業的點廢成金奇幻之旅」指出,除了用來堆肥、餵豬外,人們已找出方法,更充分地運用這些廢剩物,重新定義它們的價值,形成創新的「渣」經濟。
舉例來說,透過氧化、小分子化、分子濃縮等應用技術,柑橘渣可變成檸檬烯(柑橘類精油的主要芳香化合物)、果膠等,作為藥品、日用品香料、化妝品等的原料;豆渣可變成奈米纖維,作為食品保鮮膜、貓砂等的原料;咖啡渣可變成纖維母料,作為紡織、服飾等的原料,不一而足。
另一方面,林業廢剩物的木質纖維素,可變成酒精;牡蠣殼等漁業廢剩物,可變成飼料、小蘇打粉、藥品賦形劑等的原料;畜牧業產生的沼氣可藉以發電等。
而上述廢剩物也是一種「生物質」,仍會釋出二氧化碳,可選擇適合的生物質與碳相結合,製成「生物碳」,用途包括了水質改善、土壤改良、輕建材等,同時亦有助於減少碳排放。
紡織創新生態系統-循環紡織
衣服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,但種植棉花(衣服的重要原料)一般會使用除草劑、殺蟲劑,衣物製程(從種植棉花、製造聚酯纖維,到織布、染整、生產完成)則耗費大量的水資源,而且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廢紡織品被掩埋或焚燒,難免對環境造成影響。
那麼,服裝產業如何更友善環境,將生態負擔最小化呢?行天宮問心書院影片「循環紡織與綠生活」說明,紡織生產可形成以下兩種循環:
為達成上述循環,並顧及人類健康,業界逐步建構出「紡織創新生態系統」,主要任務例如:逐步淘汰對人體有害或汙染環境的原料、染料;調整服裝設計,紡織材料應利於生物分解或可重複利用;建立更完善的回收系統;研發再生材料(像是將回收的寶特瓶、聚酯衣物,再製為衣料)等,朝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。
環保的日常-零廢棄生活
珍愛地球,不僅產業界持續發展循環經濟,在日常中,我們也能試著做到「零廢棄」,雖然這是很大的挑戰,但每個人一定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「零廢棄生活提案」,盡可能地避免浪費資源,並且將垃圾量降到最低,為守護自然生態善盡一份心力。具體實踐方面,建議可參考以下幾個原則:
拒絕「不需要的東西」
零廢棄的第一步,就是做好源頭管理,盡量別把「不需要的東西」及「會變成垃圾的東西」帶入家門。
哪些東西,並非生活所需,或是無法重複使用或回收,很快就被丟進垃圾桶?諸如全家人都不穿的衣服、根本用不到的杯子或免費贈品、一次性塑膠包材、吸管……請別購入或拿取,將它們拒於門外。
減少「需要的東西」
我們擁有的每一樣東西,都是用資源交換而來的。盡量減少我們需要的物品,也等於減少最終要丟棄的物品,同時減少資源消耗。
許多人家中堆放著數十年來累積的物品,但這些物品未必是真正必要的。不必要的物品,就是雜物。雜物會占用家屋的空間,占用的空間愈多,人能自在生活的空間就愈少。請環顧居家環境,問問自己:「我被雜物包圍了嗎?」答案若是肯定的,就表示必須展開「減物」的行動了。
減物的關鍵,不在於「丟掉什麼東西」,而是「留下哪些物品」。不妨再度問問自己:「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?」請試著減少所需之物,最後只留下對現階段的家人來說,真正「需要、適合、喜歡」的物品。其餘堪用的雜物,請向它們說聲謝謝,然後一律轉贈、回收,或是進入二手市場流通。日後購物之前,也請先等一等,好好檢視實際需求,只購入真正需要、耐用的東西。家中物品變少了,更能享受簡化生活所帶來的快樂!
選擇「可重複使用的東西」
物品用後即棄,既浪費資源,又會製造垃圾,所以建議盡量少用擦手紙、紙杯、免洗筷、廚房紙巾、保鮮膜等「一次性產品」,而是選擇「可重複使用的東西」,例如手帕、環保杯、水壺、環保筷、廚房擦拭布、玻璃罐、玻璃盒、環保購物袋等。
以修代棄 延續物命
每件物品都是資源,亦為眾人辛苦工作的成果,而且很多東西用久了也會產生感情,請務必愛惜使用。當物品舊了、壞了,在購物如此便利的時代,人們多半丟掉再買新的,但其實我們能夠以修繕代替丟棄、購買,物盡其用。
許多家電、三C產品皆可送修,有時只要換一個小零件,就能恢復功能、繼續運作。一般城鎮都有修改衣服及修理包包、鞋子、腳踏車的店,例如請修鞋師傅為鞋子多加一層鞋底,就變得更耐穿。自己親手縫補衣物、修理東西也是很棒的選擇,可參考網路影片和書籍的教學,像是圖文書《我是小小修理師》就教大家如何修理自動鉛筆、玩具、背包拉鍊等,延續了物品的生命。
做好資源回收 促進循環經濟
物品正確回收,就是資源,請依立體類、平面類、其他類進行分類,例如「紙容器」是指有防水塗層或鋁箔的紙便當盒、牛奶盒、鋁箔包、紙杯、紙碗、紙盤等,應清除內容物並清洗後才交付回收,而且「紙容器」屬於立體類的一般類,而非平面類的廢紙類。
平日確實做好資源回收,不僅實踐了零廢棄,也能提升「資源回收率」,有助於循環經濟發展得更加完善。
行天宮寶經《太上感應篇》教示世人:「推多取少。」「慈心於物。」且讓我們培養知足少欲的心,對於資源的使用,秉持適量、簡約的原則,並且心存慈悲,珍惜愛護天地所生的萬物,使自然生態得以永續發展,留給後代子孫和諧美善的人間淨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