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4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順天-珍重生命

希賢希聖由天定,學禮學詩聽自然。

         -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


 

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在〈將進酒〉中留下一句千古名言: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。」意思是每個人來到這世上,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與才能。不過,雖然我們都擁有上蒼所賜予的禮物,若是不能善加利用,並持續精進修為,或許也很難展現出耀眼的光華。

 

因此,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勉勵世間大眾:生而為人,需要立定志向,朝著成為聖者賢人的目標前進,並磨鍊心志,砥礪廉潔的操守,至於富貴或貧賤就交由上天安排吧!同時還要習讀詩書、勤學禮儀,進一步涵養高貴的志節與明辨義利的取捨,至於困頓或顯達就順其自然吧!

 

這樣的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,因為能不斷修煉本身的品德與學識,推動自己朝向更加美善的境界;另一方面則是隨順因緣的變化,因為個人的際遇、運途未必都會事事如願,當我們不順遂時,唯有放下對名利富貴的糾結,不怨天、不尤人,才可以隨遇而安、喜樂長伴。古諺有云:「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」其義理一以貫之。

 

古往今來,因奮發自勵而揚名立萬者所在多有,但能夠不問顯達且胸襟豁達之人卻不多見。且讓我們從古代賢哲中採擇一二,仰其風範、效其言行,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。

一部《漢書》 說來話長
 

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,懷抱著「究天人之際、通古今之變」的精神,寫成震古鑠今、「成一家之言」的名著-《史記》,開創了中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。《史記》所載歷史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,然而太初以後,歲月悠悠,卻無一史冊可接續其篇章,實在令人扼腕。

 

就這樣到了東漢初年,有位年輕人承襲父祖的儒學門風,自小就讀遍經史典籍,又喜好寫作,因有感於《史記》之後一百餘年,未見可與之相提並論的史冊,於是立志用心修史。自二十六歲起,他便不斷蒐集西漢遺事及軼聞,日後寫成《史記後傳》六十五篇,並以〈前史略論〉一文評述先秦至西漢的史官與史書,將儒家重視仁義節操的倫理觀點帶入史學領域,深深影響此後的史家,而成為歷代修史的準則。

 

這位雄心萬丈的讀書人,即是首創斷代史體例的班彪。可惜的是,原本班彪想將西漢的歷史寫成一部完整的《漢書》,卻在五十一歲時辭世而壯志未酬。於是他的長子班固自太學返鄉,開始接替父親撰寫《漢書》。不過在古代,只有官方才能編撰國史,因此班固被人告發「私修國史」,結果被捕下獄,書稿也被官府查封。面對飛來橫禍,班固之弟班超挺身而出,立刻趕至洛陽為兄長上疏申冤。

 

在朝堂上,班超向漢明帝稟告父兄兩人二十多年修史的辛勞,只是為了頌揚漢朝的功德,並讓後人從歷史中學取教訓,並無毀謗朝廷之意。明帝聽完,再細讀書稿,不禁驚歎班固的文才,於是赦免其罪,並召入京師的校書部,拜為蘭臺令史,讓他繼續編撰《漢書》。

 

父子、兄妹、門生接力賽

班超看到哥哥能在安穩的生活中實現理想,總算放下了心中一塊大石頭。由於他別有志向,便選擇了一條與父兄不同的道路,投身軍旅,最終成為東漢著名的大將。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云:「仲升使西域,三十六國卻。」即是指班超(字仲升)立功西域的事蹟。

 

多年後,班固受弟弟影響,也想效力沙場,展現不同的才能。於是在五十七歲時,隨竇憲出擊匈奴,擔任謀議軍情的中護軍。此番出兵,接連獲勝,竇憲和班固威名大盛。班氏兄弟允文允武,一時傳為美談。未料竇憲回朝後志得意滿,結果因擅權被殺,班固也遭受牽連,被捕下獄,不久即身亡,留下尚待完成的《漢書》。

 

所幸班固另有一妹班昭,自幼身受父兄熏陶,學問淵博。自丈夫早逝後,即長年跟著兄長參與《漢書》編纂,於是漢和帝命她接替這份工作。為了成就父兄遺志,班昭不辭辛勞地整理大量史料、校勘散亂的篇章,如此二十多年,獨力完成記錄西漢典章制度的八表,但因太過費力勞心,未待編定〈天文志〉便去世,最後由其門生「馬續」補寫未成部分,一部歷經數十年、四人接力成就的巨著終於面世。

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
 

《漢書》的成書故事,傳述了一個家族立定志向、毫不遲疑的精神,他們走在人生的正道上,雖有艱險,也不會偏離志業。然而,若是生命的道路有了偏差,或是渾渾噩噩過日子,是否還能重新振作起來,最終找到正確的目標呢?

 

於是,「周處除三害」這則流傳千年的故事,讓我們領悟到「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」的真義。

 

周處出生於東吳立國初年,因為父親早逝,年幼時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,所以長大後成了不拘小節、凶悍粗魯、恣意妄為的年輕人,又因為體型高大魁梧、孔武有力,鄉里之中無人敢對他直言規勸。

 

有一天,周處走在路上,見到許多鄉親愁眉不展、鬱鬱寡歡,心中覺得奇怪,便向一位長者詢問:「現在時局安定、五穀豐收,為何大家都悶悶不樂呢?」 長者見問者是周處,便語重心長地說:「我們這地方有三害未除,如何能快樂起來呢?」周處再問:「究竟是哪三害?」長者回答:「南山上的白額猛虎、長橋下的河中蛟龍,還有……」停頓了一會,話鋒一轉:「第三個大害就是你了!」

 

周處雖然原本即知自己不為人所愛,但聽到長者如此剴切指陳,心中一驚,低頭沈默良久。再抬起頭時,周處眼中顯露堅毅的光芒,向長者說:「這三大害,我都能除去!」長者見他如此有決心,以略帶鼓舞與肯定的語氣說:「如果你能將三者都除去,這不只是消弭了長久以來的禍患而已,更為地方帶來了長治久安。」

 

憑藉著壯碩的體格和矯捷的身手,周處決定獨自一人先到南山除掉猛虎,接著又到長橋下的河邊守候蛟龍。為了擒抓蛟龍,周處時而沿著岸邊尋找蹤跡,時而潛入江水近身相搏,如此歷經數十里遠的距離、花費了三天三夜的時間,終於消滅第二害。

 

在周處與蛟龍惡鬥的同時,鄉親不見他的身影,以為已經被蛟龍吃了,居然人人相互走告,慶祝周處已亡。然而當周處安然歸來,回到鎮上後看見歡慶的場景,才驚覺原來自己比南山猛虎、長橋蛟龍還要令人厭惡,因此痛下決心改過遷善,要成為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好男兒。

 

朝聞道 夕可改

周處立志改過時,其實已經二十多歲了,由於自小沒有好好讀書,因此一切重新開始,非常辛苦,但他不以為忤,除了加倍努力之外,更重要的是想要在品德上有所修為,改變鄉親對他的看法。

 

十多年過去,轉眼周處已年約四十,雖然在鄰里間漸有佳名,卻仍覺得自己的學問不足。因此周處前去拜訪當時知名的少年才子-陸雲,希望對本身的學識與涵養有所幫助。

 

當周處來到陸家,眼見陸雲只是少年,但相貌堂堂、器宇非凡,周處雖然年長,卻一點也不覺得向陸雲請教有何不妥,於是說道:「我想要在學問及品德上有長足的進步,可惜因為起步得太晚,蹉跎了年少寶貴的時光,恐怕是來不及了。」

 

陸雲告訴周處:「古人最看重的就是『朝聞道,夕可改』。您能知過即改,並且努力進道修業,如此一定會有前途的。只要能立定志向堅持下去,您終會有名聲顯揚之時!」

 

這一番肯定的言辭,大大激勵了周處的信心。果然一年後,他就受到地方官員的舉薦,開啟了此後二十餘年的任官生涯。在擔任雍州新平(今陝西彬州)太守時,周處安撫移居的外族,又妥善照顧本地居民,使得彼此之間都能和睦相處。轉任梁州廣漢(今四川射洪)太守後,將當地纏訟經年的案件一一秉公處理,甚至平息了一樁三十多年的爭訟。身為地方行政首長,周處善盡其責,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,深受百姓愛戴。然而因母親年邁,周處為了盡孝道便辭官回歸故里。

 

此番回鄉,周處不再是人人害怕的大禍害,反而是街坊鄰居爭相簇擁的好長官,其間天差地別的待遇,全因他有決心和毅力,澈底改過向善,並立志涵養道德以待人處世,果然能獲得鄉里,乃至世人的肯定,而久久傳頌他「除三害」的傳奇事蹟。

創造生命的價值
 

從班彪、班固、班昭、馬續四人身上,我們看到了勤奮不懈的實踐精神,為延續前人志業,孜孜不倦地完成使命,憑藉過人的毅力與堅定的意志,實現本身所秉持的經世濟民與宏揚倫理之理想。而從周處的故事裡,我們更領略到「知恥近乎勇」的信念及「不恥下問」的態度,可以時時惕勵自己在修養道德的路上勇往邁進,就算大器晚成,但良善的才德仍能像日月的光芒般燦爛奪目。

 

所以,生命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長短或顯貴,而是發揮長才,利益他人。若能如此,我們自然可以從看似平凡的人生中,創造出不平凡的成就。        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