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4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達人-珍視生活

飲食衣服休華美,隨着隨餐莫厭爭。

         -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


 

理論上,對「生活品質」的滿意度愈高,愈能感受到「幸福快樂」。「生活品質」包含物質、精神、健康狀況及社會聯繫等層面的平衡,但我們常將其簡化為「消費能力強」、「物質條件好」;物質是日常所需,但絕非唯一,我們應調整對物質的心態,並找出真正重要的「寶物」,讓生活的層次更豐富。

做物品的主人
 

西元一九七六年,沖道瑜伽創始人沖正弘提出「斷捨離」概念,並由弟子山下英子發揚光大,定義為「斷絕不需要的東西、捨去多餘的事物、脫離對物品的執著」。試想眼前有一張餐桌,孩子將制服外套披掛在椅背上,把喝過的牛奶杯隨手擱在桌上;夫妻倆的東西也不少:鑰匙圈、發票、宣傳單、名片、筆記型電腦……當餐桌上堆滿了雜物,久而久之,就會失去「用餐」的功能,此後只能四散在家中角落吃飯。

 

發現了嗎?「人」被「物」趕走了。

 

此時我們要做的是以「人」為本,以「現在」為出發點,將物品「捨棄」或「歸位」,恢復餐桌的整潔與功能性,重新凝聚全家人的溫馨時光。

 

小技巧

整理或丟棄物品時,我們常會選擇「眼不見為淨」,若有心收拾,可運用以下幾個小技巧:

  • 自我檢視:釐清真正需要的物品、生活環境的大小,以及可容納的物件和數量。
  • 需要或想要:只想擁有,但清楚知道這並不是必需品,就算留著,也不會用上,可直接淘汰掉。
  • 思考現在是否會用:認為「總有一天會 用上」,但從沒派上用場,就設定一個月或三個月,若還是沒用上,即可處理掉。
  • 丟掉並整理:將不再需要的物品「丟掉」、「轉賣」或 「捐贈」。
  • 養成好習慣:為了避免再次囤積物品,應養成限制數量的習慣,如家中的杯子只能有六個,一旦滿了就不要再購入新的。

 

常見物品的判別

  • 食:淘汰過期、沒有標示有效日期,或本身腐敗、發霉、發臭的食物。
  • 衣:淘汰破損、變形、泛黃、汙損的衣服,穿不下、一年沒穿,或風格不再適合的衣物也要處理。
  • 住:淘汰枯死的盆栽、難用的清潔用品、用不到的磁磚、放到忘記的燈泡等。
  • 行:淘汰閒置的腳踏車、直排輪、蛇板、滑板,還有老舊、極少穿的鞋子。
  • 育:塵封的書籍、雜誌、筆記、漫畫,不要打開,以免陷入回憶,直接以封面決定是否淘汰;孩子的課本、作品,不符合該年齡段的也可處理掉。
  • 樂:淘汰曾愛過但現在不愛的收藏,及不符孩子年齡的玩具、缺件破損的桌遊。

 

透過斷捨離,我們學習著更「有意識地」生活,「看見並放下」對往昔的眷戀、對未來的焦慮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物件,讓心靈更從容、更有餘裕。

 

重質不重量
 

孔夫子說:「戒之在得。」人生難免有得失,若計較於「得」,甚至有所「貪」,無益於身心健康;比如國人喜歡的「吃到飽」餐廳,太多菜色總讓人眼花撩亂,也因想「划算」而過量飲食,但身體根本消化不了,不如好好品嘗幾道菜即可。

 

比起數量,我們更應該要在乎的是「質感」。 如為打折而買了好幾件衣衫,不如集中預算,挑一件優質的衣服,適合自己的身形與年紀,耐看、耐穿、觸感舒適,許多年後依舊亮麗如新;兩者相比,前者往往棄之可惜,而後者的價格雖然高一些,但使用頻率高,每次穿上都很歡喜,可說「值回票價」,也是更健康的消費習慣。

 

那麼,品質是不是一定要「花大錢」呢?其實所謂的「精緻生活」,應是多花點心思,用簡單的方式,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;所以無需透支未來,只要在能力範圍內,追求適合的事物。

 

更進一步來說,是取決於個人的「生活態度」。比如挑選新鮮、營養均衡的食材,用最適合的烹調方式,用心地做一頓飯,專注用餐,吃出食物的真滋味;將餐點放在整潔的餐桌上,插一瓶花、換一條桌巾,讓用餐的心情煥然一新。另外,不盲從某個品牌,但知道何種保養品適合自己的膚質,每天把衣服清洗乾淨,把自己打理得充滿朝氣……

 

生活品質不是從「比較」得來,而是個人風格及自我要求的展現。

平凡物件 不凡眼光
 

臺灣早期流行歐式的裝潢風格,屋裡擺滿了巴洛克風格的家具,明明價格不斐,但看起來總有些雜亂;相反地,當我們讀到「開軒面敞圃,把酒話桑麻」、「登東皋以舒嘯,臨清流而賦詩」,卻覺得高雅、詩意,充滿了生活情調,那是因為詩人擁有一顆「感悟美的心靈」,即使粗茶淡飯,也能把陋巷活成桃花源。

 

想提升生活品質,不妨在日常中增添美感,培養「發現美」的能力,進而「創造美」,讓生活「藝術化」。請運用五感,多觀察、聆聽、撫觸、嗅出、品嘗各種美,天上的雲、路上行人,一花一世界;同樣的一塊漂流木,有人視為無物,有人卻欣賞它的靈氣與滄桑,並給予「舞臺」,讓它成了藝術品,為家中環境加上亮點。

 

好品味 好品格
 

好的品味有助於優化生活品質,但品味並不侷限於選物的眼光。

 

我們不妨思考一下,若有人買了一部好音響,聆賞古典音樂,卻把音量調得很大聲,影響周遭的鄰居,如此可算是「有品味」嗎?相反地,另一個人開著平價的車,卻懂得禮讓、不緊急剎車、不任意超速,塞車時與同車的友人談笑風生,一邊播放著優美的音樂,還幫暈車的人按開車窗,且不時關懷……我們定會讚譽此人很有教養,還會覺得自己坐在一輛很棒的車上。

 

因為物僅是物,而使用物品的方式、看待物品的角度,卻呈現我們待人接物的溫度,以及品格-人能賦予物件不同的價值,也能讓自己的生命更豐盈。

 

若有柔軟的床鋪、溫暖的被窩可睡,有食物可吃……這些都是集結眾人之力所成,請善待、感恩周遭的人。有了感念之心,人將變得謙遜、知足,不再抱怨「沒有的」,只是更珍惜「已擁有」的事物;不再感到匱乏,也不需再依靠購物抒發心情,或拿奢華的消費品來自我認可;或許仍由衷喜歡某些物品,但即便沒有,好像也沒有關係,那時,心靈便能獲得真正的自由。

更重要的「寶物」
 

儘管不需要買什麼奢侈品,但生活裡仍有不可或缺之物,例如:
 

一本好書

關聖帝君傳世明訓:「讀好書,說好話,行好事,做好人。」以讀好書為首,正因為閱讀能啟迪智慧,明辨是非。每一本經典都是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,其中藏著另一個世界,讓我們神遊寰宇,進而拓展精神的格局。

 

一雙好鞋

好穿、耐走的鞋,能幫助人走得更穩、更遠。我們可將注意力和思緒集中在每一個步伐,輕柔地吸氣和吐氣,全然沉浸在行走過程;當然也可以感受自然界的規律,從中汲取生命的能量。人生在世,本身即是一場壯麗的健走,請目光堅定,步步向前。

 

一盞好茶

常言道: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。」最好的茶,不在高山,是來自君子間的會心。好友就像一盞清茶,與之來往,每句話都是淡而幽遠,久而彌香;即使不是天天見面,也會在心頭回甘,並盪出片片溫暖。

 

一杯開水

專家建議,每天都要喝足量的水才會健康,但我們依然常常忘了喝水,或更喜歡其他口味的飲料。在生活中,親情似乎就是那杯白開水,因為太家常、受益太多,反而被人忽略,甚至感到索然無味;請記得多喝水,也別忘了家的點點滴滴,珍惜與家人的緣分,彼此陪伴、協助與關懷。

 

用心 品生活的美
 

民初知名音樂家李叔同,出家後法號「弘一法師」。好友夏丏尊曾前去拜訪,見昔日家境優渥,過著時髦生活的他,如今手巾破了也不換,吃飯只配醬菜,還喝著最淡的茶,甚至將這些當作寶;夏丏尊替他難過,想為其更換,法師卻答:「鹹有鹹的味道,淡有淡的味道。」

 

在弘一法師眼裡,真正的快樂並不來自於物質上的富足,而是精神上的富足。

 

生活品質不等於物質,而是取決生活的態度,能夠認真地活,為想要的生活努力,也能坦然地面對「沒有」或「得而復失」;生活品質亦不在「量的累積」,剛剛好,才是真的美好。我們雖無大師的境界,但只要有一雙願意發現美的眼睛,和一顆懂得感恩、為人著想的心靈,即便是有限的條件,相信也能品出人生的好味道。    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