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莊語莊意】
物理世界多美妙
萬物理固然,颺芬須得時。
-宋•洪适〈檢校園花〉(節錄)
渾沌鑿開無限事,逍遙游後更何疑?
-宋•林之奇〈延福可老真贊〉(節錄)
流傳久遠的《莊子》一書,既是中華文化的根柢之一,也是中、外學者思想的重要養分。如「儵、忽相遇於渾沌之地」的故事,就啟發了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提出「介子理論」,認為原子核中,除了核成子(中子和質子的統稱,湯川將之比擬為渾沌)外,應該還有兩種介子交會於此。理論發表後,雖經過十七年才被證實,但也讓他榮獲一九四九年的諾貝爾物理獎,後來更與愛因斯坦結為好友。
萬物本有理,終始循環久
早在兩千多年前,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嘗試歸納天地萬物、宇宙時空形成、運作的基本原理與法則,寫成「Physica」一書,意思是「自然哲學」;進而衍生出英文的「physics」,專指鑽研物質、能量本質與特性的學問,清末引進西方科學時,就翻譯成意義相近的「物理學」。
中文的「理」字,本義為「治玉」,指經由切、磋、琢、磨,將玉石製成玉器,引申為「治理」;而玉經過加工處理,內在的紋路會顯露出來,於是衍生「紋理」、「肌理」等語詞。由此可知,最初的「理」,是指從外施加力量,改變人、事、物的外貌或樣態,或使內在的脈絡、紋路,得以彰顯、朗現於外。
直到戰國的思想家,才將潛藏於事物、道德之內,驅使人、事、物生成變化的規則、本質,也稱為「理」。如孟子認為,每個人的心都會遵循「理義」,也就是「四端」,去思考及行動;莊子〈繕性〉也說:「道,理也」,強調「理」即是大道體現於萬事、萬物的根本。 莊子在〈秋水〉中進一步解釋:「道無終始,物有死生,不恃其成;一虛一滿,不位乎其形。年不可舉,時不可止,消息盈虛,終則有始;是所以語大義之方,論萬物之理也。」大道沒有起始與終結,但萬物有生有死,不應仗恃現有的生命,以為不會結束;萬事、萬象時而空虛缺損,時而飽滿充盈,千萬不要強求保持原樣,不肯改變。歲月並不會為我們駐足,時間也不可能停止,事物的消失、孳長、圓滿與虧損,總是不斷循環變化,終結之後又會重新開始;這正可以用來說明大道的原則、萬物的真理。
莊子這一番話,其實是勉勵我們,若能遵循大道所生化的「大義之方」、「萬物之理」,懂得放下我執、隨順因緣,涵養知因識果、通達大道的智慧,明白天下萬事、萬物會持續不停地終始相生、因果相成,不為誰停留,也不為誰改變的真理,就能用豁達自在的心態,笑看人生的緣起緣滅、成敗得失。
心如渾沌,觀物真切理更明
古人所說的「物理」,正是從莊子的「萬物之理」簡化而來,但這並非牛頓等古典物理學家所認定,是如同機械般呆板、不會變化的規律法則。人肉眼所見,膚指所觸,是自然展現在外的理路跡象,而想要體察到「物理」的真趣,就要回歸「渾沌」的狀態。而要了解「渾沌」是什麼,就得回到前述所提一則啟發湯川秀樹的故事了!
那是《莊子.應帝王》記載的神話:傳說掌管南、北海的帝王「儵(音ㄕㄨˋ)」跟「忽」,有天在中央之帝「渾沌」的住所相遇;渾沌也恪盡地主之誼,熱情地款待,讓儵和忽感覺非常溫暖。兩人發現,渾沌不像人一樣有眼、耳、鼻等孔竅,於是決定每天幫渾沌鑿開一竅,當作回報。七天後,七竅鑿完,渾沌卻也死去了。
故事中,「渾沌」象徵人無私無我的善良本心,「七竅」則比喻人的感官享受。警惕我們,人一旦被欲念所蠱惑,就會鑿破純真的本心,將人間看作爭權奪勢的名利場、縱欲任情的浮華地,迷失在茫茫苦海當中。但只要我們能時時觀照心念,斷絕萌生的惡念、存養善念,讓心恢復清明、純真的渾沌狀態,進而用心看、用心體察,自能感受到靜觀萬物、理趣自得的恬淡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