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裡行間】
冠絕古今 英聲茂實
元祐初,蘇軾三上章,薦其學術淵源,
行己潔素,議論剛正,器識靖深,
德行追蹤於古人,文章冠絕於當世……
-《宋史‧列傳第一百五‧陳師錫》
陳師錫是北宋大臣,年少時在太學讀書,便以才智出眾知名,連皇帝宋神宗都有所聞。十九歲得中進士,隨即擔任蘇軾的幕僚,受到蘇軾的倚賴與器重。後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,即將押送監獄,許多親友避不相見,唯有陳師錫出面送行,還為其安頓家眷。
等到蘇軾復官,因感念陳師錫的情義,同時也覺得陳師錫德才兼備,便向朝廷舉薦他。蘇軾稱譽陳師錫學問淵博、修身廉潔,論述事理正直不偏頗,見識、器度既廣博又深遠,如此美善的品德可與古聖先賢相比擬,而優秀的文學造詣更是當代無人能及。蘇軾以「冠絕」來盛讚陳師錫的文彩,實在是極高度的肯定。
在甲骨文中,「冠」是一個人的頭上戴著一頂大帽子,從上面三角形圖像延伸而下的兩條斜線,代表繫繩,可以綁在頷下,避免帽子被吹走。這樣的帽子起初或許只是斗笠,並無特殊涵義。隨著文明演進,「冠」除了遮陽擋雨,也產生裝飾性用途,甚至代表禮儀、身分或地位,於是逐漸成為男子成年禮的象徵。
古代男性在未成年前,通常是披髮或束於耳側;至成年,舉行儀式,由長輩為其束髮,結成髮髻,然後戴上帽子,此即冠禮。因為冠的涵義豐富了,所以字形稍有變化,以「元」直接點明是頭部,加上「寸」,代表用「手」將帽子戴在頭上。於是「冠」在指稱「帽子」時,讀ㄍㄨㄢ;若表示戴帽或像帽子覆蓋物體時,則讀ㄍㄨㄢˋ。而冠戴在頭上,為整個人最高之處,因此也用來指稱領先、超越的狀態,或形容第一、最優秀的情境,此時亦讀ㄍㄨㄢˋ。
再看「絕」,甲骨文是左邊為一串絲線、右邊是一把刀,會其意就是用刀切開絲線,所以為「隔斷」之義。既然切斷,那麼就是盡頭了,於是引申形容「極致」、「完畢」、「必然」的狀態,如:絕妙、絡繹不絕、絕對。